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尿酸偏低可能与遗传代谢异常、药物影响、营养摄入不足、肝脏疾病、肾脏重吸收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长期偏低可能增加神经系统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等风险。
黄嘌呤氧化酶缺乏症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尿酸合成障碍,患者常表现为血清尿酸水平持续低于120μmol/L。这类疾病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上以补充腺嘌呤核苷酸前体为主,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横纹肌溶解。
别嘌醇片、苯溴马隆片等降尿酸药物过量使用会抑制尿酸生成或促进排泄。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也可能干扰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出现药物性低尿酸血症时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监测电解质平衡。
长期低蛋白饮食或维生素B2缺乏会影响嘌呤代谢,常见于过度节食人群。临床表现为乏力伴尿酸值低于150μmol/L,需增加乳制品、鸡蛋等优质蛋白摄入,必要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片改善代谢功能。
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减退导致嘌呤代谢异常,血清尿酸常低于100μmol/L,伴随转氨酶升高。需进行保肝治疗如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同时限制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摄入。
范可尼综合征等肾小管疾病会使尿酸重吸收减少,尿中尿酸排泄量超过2.1mmol/24h。这类患者需口服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并定期检测血钾水平预防低钾血症。
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不少于1g/kg体重的优质蛋白,适当食用豆类、蘑菇等含嘌呤食物。避免长期服用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肝功能异常者需每3个月复查尿酸及转氨酶。当出现持续乏力、心悸等低尿酸相关症状时,建议完善尿尿酸检测和肾脏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