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十五个月宝宝晚上睡觉老是哭闹可能与分离焦虑、环境不适、出牙不适、胃肠功能紊乱、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原因有关,可通过调整睡眠环境、补充营养、就医检查等方式干预。
十五个月宝宝处于依恋关系形成期,夜间与家长分离可能引发焦虑性哭闹。表现为入睡困难、频繁惊醒后寻找家长,通常无发热等躯体症状。家长需保持睡前陪伴,建立固定安抚仪式如轻拍、哼歌,避免过度哄抱形成依赖。若持续2周以上需排查其他病因。
卧室温度超过26℃或低于18℃、衣物过厚、噪音光照刺激等均可导致宝宝睡眠中断。表现为扭动不安、踢被子、哭闹后易重新入睡。建议保持室温20-24℃,使用透气纯棉寝具,夜间使用小夜灯替代顶灯。注意观察宝宝颈部是否潮湿出汗调整穿戴。
第一磨牙多在12-18个月萌出,牙龈肿胀可引发夜间阵发性哭闹。伴随流涎增多、啃咬物品,部分可能出现低热。可用硅胶牙胶冷藏后给宝宝啃咬,清洁手指按摩牙龈。若牙龈红肿明显可遵医嘱使用丁硼乳膏缓解炎症。
饮食不当导致的肠胀气、胃食管反流多见于睡前1小时内进食。表现为哭闹时蜷缩身体、放屁增多,可能伴随吐奶。建议晚餐提前至睡前一小时,避免豆类、西兰花等产气食物。可遵医嘱服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
长期维生素D摄入不足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表现为夜惊、多汗、枕秃。需检测血钙磷及25羟维生素D水平,确诊后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3滴剂,每日400-800IU。同时增加户外活动,每日裸露皮肤日照15-30分钟。
家长应记录宝宝哭闹具体时间、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排除发热、皮疹等异常体征。白天保证充足活动量但避免过度兴奋,睡前1小时进行抚触、读绘本等安静活动。若调整环境及饮食后仍持续哭闹超过2周,或伴随生长发育迟缓、频繁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儿科排查中耳炎、过敏等器质性疾病。日常注意补充含钙丰富食物如奶酪、芝麻酱,但避免睡前2小时内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