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是怎么回事

4.75万次浏览

高云 副主任医师

高云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病毒性心肌炎可能由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异常、过度劳累、药物毒性反应、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卧床休息、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

1、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原因,柯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均可侵犯心肌细胞。病毒直接损伤心肌细胞或通过免疫反应间接损害心肌组织,患者可能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巴韦林片、阿昔洛韦片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配合营养心肌治疗。

2、免疫反应异常

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和抗体攻击心肌组织导致炎症反应。这种情况可能表现为心律失常、乏力等症状。治疗可采用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功能,必要时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控制过度免疫反应。

3、过度劳累

病毒感染后未充分休息,持续高强度体力活动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肌损伤。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胸痛等表现。治疗关键在于严格卧床休息2-4周,避免任何体力活动,配合营养心肌药物如辅酶Q10胶囊治疗。

4、药物毒性反应

某些化疗药物、抗生素等可能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药物性心肌炎。这种情况通常伴随用药史出现心功能下降。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等心肌保护药物。

5、遗传易感性

部分人群因基因缺陷导致心肌细胞对病毒易感性增加,这类患者往往有家族病史。临床表现可能包括反复发作的心肌炎症状。治疗需长期随访监测,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可考虑使用注射用环磷腺苷葡胺改善心肌代谢。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鱼肉、蛋类、新鲜蔬菜等。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监测心功能恢复情况。出现胸闷、气促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导致心肌永久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