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孩子发烧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面色潮红、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寒战等症状。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整饮食、使用药物、及时就医等方式干预。
部分儿童因家族性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导致反复发热。家长需注意观察发热规律,若伴随关节肿痛或皮疹,应及时进行基因检测。日常护理以温水擦浴为主,避免使用退热贴等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的物理降温方式。
穿衣过多、室内通风不良等环境因素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建议家长保持室温22-24℃,选择透气棉质衣物,每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出现汗多脱水时可口服补液盐散,无须立即使用退热药物。
呼吸道合胞病毒或流感病毒等感染常见于托幼机构儿童,可能引发39℃以上高热伴咳嗽。家长可遵医嘱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抗病毒,配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若出现呼吸急促或意识模糊需急诊处理。
中耳炎或尿路感染等细菌性疾病易引起持续发热。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适用于敏感菌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可覆盖常见致病菌。家长需观察患儿有无耳朵渗液或排尿哭闹等特异性表现。
疫苗接种后48小时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多低于38.5℃。建议家长记录接种疫苗名称与发热时间关系,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直肠给药可减少胃肠刺激。若发热超过72小时需排除偶合感染。
发热期间应保证每日饮水量超过1000毫升,选择小米粥、南瓜泥等易消化食物。体温稳定后24小时方可恢复日常活动,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家长需每日早晚测量腋温并记录变化曲线,就诊时携带体温记录供医生参考。退热后仍出现嗜睡或皮疹等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复查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