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烦躁的情绪

5.16万次浏览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缓解烦躁情绪可通过调整作息、适度运动、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呼吸训练等方式实现。烦躁情绪通常由压力过大、睡眠不足、激素波动、环境刺激、心理疾病等因素引起。

1、调整作息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情绪。长期熬夜或睡眠不足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加重烦躁感。建议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尝试听轻音乐或泡脚帮助入眠。对于因倒班、时差等导致的作息紊乱,可通过逐步调整生物钟改善。

2、适度运动

有氧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焦虑情绪。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的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运动,运动时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瑜伽和太极等舒缓运动也能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轻烦躁,但应避免睡前2小时进行剧烈运动。

3、心理疏导

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当出现烦躁情绪时,可通过写情绪日记记录触发事件和想法,识别不合理的自动思维。正念冥想训练每天练习10-20分钟,专注于呼吸和身体感受,能降低杏仁核过度活跃。严重情绪困扰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4、转移注意力

暂时脱离应激环境能中断情绪恶化循环。可进行手工制作、绘画等需要专注力的活动,或观看轻松影视节目。短期旅行接触自然环境,新鲜感能重置情绪状态。但需注意避免过度依赖购物、暴食等可能引发后续问题的转移方式。

5、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能快速平复自主神经兴奋。采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5-10个循环。伴随呼吸可默念放松提示语,配合渐进式肌肉放松效果更佳。突发情绪激动时,用纸袋罩住口鼻呼吸能快速缓解过度换气症状。

长期情绪烦躁需排查甲状腺功能亢进、经前期综合征等生理性疾病。日常可增加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帮助合成血清素。建立稳定的社交支持系统,定期与亲友沟通倾诉。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室内保持适宜光线和通风。若自我调节无效或伴随持续失眠、食欲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