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度、不合理恐惧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属于焦虑症范畴,主要包括特定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等类型。
特定恐惧症表现为对特定物体或情境的强烈恐惧,如恐高症、动物恐惧症等。恐惧对象通常不具有实际威胁,但患者会出现心悸、出汗等生理反应。发病可能与童年创伤经历或遗传因素有关。治疗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帕罗西汀片、舍曲林片等抗焦虑药物。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对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恐惧,害怕被他人审视或负面评价。典型表现包括面红、颤抖、语速加快等,严重者会回避社交活动。可能与大脑杏仁核过度活跃有关。暴露疗法结合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可改善症状。
广场恐惧症患者对难以逃离的开放空间产生恐惧,常伴随惊恐发作。典型场景包括拥挤场所、公共交通等,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眩晕等症状。发病机制涉及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异常。治疗需循序渐进暴露训练,严重时可使用阿普唑仑片、氯硝西泮片等药物控制急性发作。
恐惧症与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显著增高。神经生化方面,γ-氨基丁酸系统功能不足可能参与发病。心理因素如童年虐待经历也是重要诱因。部分患者需长期服用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等药物维持治疗效果。
恐惧症常与抑郁症、强迫症共病,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物质滥用。患者可能因回避行为影响工作学习,产生继发性社交孤立。需注意区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差异,后者有明确创伤事件史。联合心理治疗与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等药物可改善预后。
恐惧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摄入过量咖啡因。建议通过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缓解焦虑,家属需给予充分理解支持。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不宜自行调整药物剂量。症状加重或出现自杀意念时需立即寻求专业帮助,早期规范干预多数患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