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醒脾和健脾是中医调理脾胃功能的两种不同方法,醒脾侧重于祛除湿浊、激发脾运化功能,健脾则着重补益脾气、增强脾的生理功能。两者在适应症、作用机制和具体应用上存在差异。
醒脾主要通过芳香化湿、行气导滞的方式改善脾被湿困的状态,常用藿香、佩兰等具有挥发性的药材,促进胃肠蠕动以化解痰湿积滞。健脾则以补气为主,采用党参、白术等甘温药材直接补充脾气,提高水谷运化效率,适用于长期气虚导致的食欲不振、大便溏稀。
醒脾适用于舌苔厚腻、脘腹胀满、口黏乏味的湿浊中阻证,常见于暑湿季节或饮食油腻后。健脾更适合面色萎黄、肢体倦怠、食后腹胀的气虚证,多因久病体弱或思虑过度损伤脾气所致,可能伴随脏器下垂症状。
醒脾方剂多含砂仁、豆蔻等辛香走窜之品,不宜久服以免耗气,代表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用药偏重黄芪、山药等守而不走的补益药材,需长期调理,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慢性胃炎患者使用时可配伍少量理气药防止壅滞。
醒脾针对脾失健运的实证,与湿邪困脾或食积有关,胃肠镜检查可能显示胃潴留或黏膜水肿。健脾着眼于脾虚失运的本虚证,多伴有消化酶分泌不足或肠绒毛萎缩,实验室检查可见低蛋白血症或D-木糖吸收试验异常。
临床常见脾虚湿困的虚实夹杂证,需醒脾与健脾法配合使用,初期用苍术、厚朴祛湿醒脾,待舌苔转薄后改用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儿童积食发热时先以鸡内金、山楂醒脾消食,热退后再用太子参、莲子肉健脾扶正。
脾胃调理需根据体质状态动态调整方案,湿重者应避免过早进补,脾虚者忌用过度辛散。日常可配合按压足三里穴,饮食上湿重时宜食薏苡仁粥,气虚者可适量食用山药红枣羹。出现持续消化不良或体重下降时,建议进行胃肠镜和胰腺功能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