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肝癌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黄曲霉毒素暴露等。肝癌通常由慢性肝病逐渐发展而来,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区疼痛、消瘦、黄疸等症状。建议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肝脏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乙型肝炎病毒可长期存在于肝脏中,导致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同时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同样可导致肝癌发生。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诱发肝癌。患者可能出现疲劳、恶心、右上腹隐痛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片等抗病毒药物,定期进行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查。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癌。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引起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黄疸、腹水等症状。治疗上需要严格戒酒,可遵医嘱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药物,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严重时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增加肝癌风险。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右上腹不适。治疗上需要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可遵医嘱使用吡格列酮片、维生素E软胶囊等药物,同时调整饮食结构。
长期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在湿热地区。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可直接损伤肝细胞DNA。预防上需要注意食物储存,避免食用霉变粮食。对于高风险人群,可定期进行肝脏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筛查,早期发现肝癌病变。
预防肝癌需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霉变食物,控制酒精摄入。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等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查。保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如有慢性肝病,应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复查,避免病情进展。出现不明原因消瘦、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