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ICP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对母体造成皮肤瘙痒、肝功能异常,对胎儿增加早产、胎儿窘迫等风险。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主要与激素水平变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需密切监测并干预。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导致母体出现全身性皮肤瘙痒,以手掌、脚底为著,夜间加重,严重时影响睡眠。部分患者伴随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总胆汁酸升高,转氨酶轻度增高。皮肤瘙痒可能与胆汁酸沉积刺激神经末梢有关,需避免抓挠以防感染,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腺苷蛋氨酸注射液等药物改善胆汁代谢。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显著增加胎儿并发症概率,胆汁酸可通过胎盘屏障导致胎儿体内蓄积,引发羊水胎粪污染、胎儿宫内窘迫。胎儿缺氧风险随母体胆汁酸水平升高而增加,可能诱发不可预测的胎死宫内。临床需通过胎心监护、超声血流监测评估胎儿状况,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的早产概率明显增高,可能与胆汁酸刺激子宫收缩有关。研究显示血清总胆汁酸超过40μmol/L时,自发性早产风险显著上升。对于孕周不足34周的病例,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促胎肺成熟,并结合硫酸镁注射液保护胎儿神经系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因维生素K吸收障碍,凝血功能可能受影响,剖宫产或阴道分娩时产后出血风险增加。产前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产后仍须持续监测胆汁酸及肝功能指标,部分患者症状在分娩后1-2周逐渐消退。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远期可能面临肝胆疾病风险,如胆结石、慢性肝炎等。有研究提示该病可能与雌激素代谢异常相关,再次妊娠复发概率较高。建议产后定期复查肝功能,避免使用雌激素类药物,保持低脂饮食并控制体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需每周监测血清胆汁酸及肝功能,孕晚期加强胎心监护频率。饮食宜选择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瘦肉、西蓝花、燕麦等,避免油炸食品。适当散步有助于改善循环,但需避免劳累。出现胎动异常、腹痛或瘙痒加重时须立即就医,不可自行服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产后42天复查时应包含肝胆超声及肝功能检测,建立长期随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