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肝衰竭可能由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物损伤、酒精性肝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原因引起。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导致肝脏功能严重受损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黄疸、凝血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干预。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衰竭的常见原因。病毒持续复制可引发肝细胞大面积坏死,临床表现为乏力、腹胀、皮肤黏膜黄染。需通过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药物,同时配合保肝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可能出现肝性脑病,需紧急人工肝支持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中草药肝毒性成分或工业化学物接触均可导致中毒性肝衰竭。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右上腹痛,实验室检查显示转氨酶显著升高。治疗需立即停用肝毒性物质,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解毒,严重者需考虑肝移植。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滥用药物及不明成分保健品。
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炎进展为肝衰竭,典型症状包括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病理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和Mallory小体形成。治疗需绝对戒酒,补充维生素B1注射液预防韦尼克脑病,使用糖皮质激素缓解炎症,晚期需进行移植评估。患者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克乙醇即存在肝损伤风险。
威尔逊病引起的铜代谢障碍、血色病导致的铁过载均可诱发肝衰竭。威尔逊病患者角膜可见K-F环,血清铜蓝蛋白降低;血色病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和糖尿病。治疗需使用青霉胺片驱铜或去铁胺注射液除铁,配合低铜/低铁饮食。此类疾病有家族遗传倾向,建议亲属进行基因筛查。
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可发展为肝衰竭。患者多伴有抗核抗体阳性或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常见皮肤瘙痒、骨质疏松。治疗采用泼尼松片联合硫唑嘌呤片免疫抑制,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淤积。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变化。
肝衰竭患者日常需严格遵循低脂高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1-1.5g/kg体重,优先选择鱼肉、蛋清等优质蛋白。限制钠盐摄入预防腹水,每日食盐量不超过3克。绝对禁酒并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如必须用药需监测肝功能。出现嗜睡、行为异常等肝性脑病前兆时,应立即就医。建议每3个月复查腹部超声、凝血功能等指标,肝硬化患者需进行胃镜检查筛查食管静脉曲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