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儿尿床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膀胱训练、心理疏导、药物治疗、报警器治疗等方式改善。小儿尿床可能与遗传因素、膀胱容量小、睡眠过深、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因有关。
家长需帮助儿童建立规律排尿习惯,白天每2-3小时提醒排尿一次,睡前2小时限制液体摄入。晚餐避免食用含咖啡因或高盐食物,夜间可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记录排尿日记有助于发现诱因,连续保持1个月以上干燥可给予非物质奖励强化行为。
通过延迟排尿练习逐渐增加膀胱容量,当儿童出现尿意时鼓励其忍耐几分钟后再排尿,每日训练数次。排尿中断训练可增强尿道括约肌控制力,排尿过程中让儿童主动中断尿流3-5秒再继续。此类训练需持续3-6个月,家长需耐心陪伴并避免责备。
家长需消除儿童羞耻感,明确告知尿床是常见发育现象而非错误行为。通过绘本、游戏等方式减轻焦虑,避免兄弟姐妹嘲笑。对于因家庭变故引发的继发性尿床,建议进行沙盘治疗或亲子互动改善情绪。严重者可寻求儿童心理医生介入。
醋酸去氨加压素片适用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型尿床,能减少夜间尿液生成。奥昔布宁缓释片可缓解膀胱过度活动,改善功能性膀胱容量。盐酸丙咪嗪片用于伴有情绪障碍的病例,但需监测心电图变化。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定期评估疗效。
尿湿报警器通过湿度感应触发声响唤醒儿童,需连续使用8-12周。初期家长需协助儿童完成觉醒-排尿流程,逐渐建立条件反射。该方法对深度睡眠导致的尿床效果较好,治愈率较高但需要儿童配合。选择轻便舒适的无线报警器可提高依从性。
家长应保持耐心避免惩罚,尿床儿童卧室使用防水床垫保护。每日晨起参与更换床单能增强责任感,冬季注意下肢保暖改善血液循环。若合并日间尿频尿急、排尿疼痛或超过12岁仍持续尿床,需排查隐性脊柱裂、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建立正向激励比批评更有利于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