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怎么办

朱明炜 主任医师

朱明炜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普通外科

维生素D缺乏可通过补充维生素D制剂、增加阳光照射和调整饮食来改善,主要原因是日照不足、饮食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每日补充400-1000IU维生素D3,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暴露皮肤晒太阳15-30分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三文鱼、蛋黄和强化乳制品。

1、补充维生素D制剂是改善维生素D缺乏的直接方法。维生素D3补充剂每日推荐剂量为400-1000IU,具体剂量需根据个人情况由医生确定。对于严重缺乏者,可能需要短期使用大剂量补充,如每周50000IU,持续6-8周。补充期间应定期监测血钙和维生素D水平,避免过量补充导致高钙血症。

2、增加阳光照射是获取维生素D的自然途径。建议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将面部、手臂和腿部暴露在阳光下15-30分钟,每周2-3次。注意避免过度暴晒导致皮肤损伤,肤色较深者需要更长的日照时间。老年人、长期室内工作者和居住在北方高纬度地区的人群更需注意增加日照时间。

3、调整饮食结构有助于补充维生素D。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三文鱼、金枪鱼、沙丁鱼等深海鱼类,蛋黄、动物肝脏和强化乳制品。对于素食者,可选择强化豆奶、蘑菇等植物性来源。注意均衡饮食,搭配富含钙质的食物,如乳制品、绿叶蔬菜,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

4、改善肠道吸收功能对维生素D缺乏的改善至关重要。存在消化系统疾病如乳糜泻、克罗恩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注意补充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促进营养吸收。避免长期使用影响维生素D吸收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等,必要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

5、定期监测和评估维生素D水平是管理缺乏状态的关键。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清25OHD水平,理想范围应维持在30-50ng/mL。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应加强监测。同时关注相关并发症如骨质疏松、肌肉无力等,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维生素D缺乏的改善需要综合管理,通过合理补充、适度日照、均衡饮食等多管齐下,同时关注个体差异和潜在疾病因素,定期监测评估,才能有效纠正缺乏状态,预防相关并发症,维护整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