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脑动脉瘤可能由先天性血管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头部外伤或感染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视力模糊或意识障碍等症状。
部分人群出生时脑血管壁存在结构缺陷,如中膜发育不全,导致血管壁局部薄弱。随着年龄增长,血流冲击可能使薄弱部位逐渐膨出形成动脉瘤。此类动脉瘤常见于脑底动脉环分叉处,需通过脑血管造影确诊,必要时可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
长期高脂饮食或代谢异常可导致脂质沉积在血管内膜,形成粥样斑块。斑块会破坏血管壁弹性,在血流压力下局部扩张成瘤。这类患者常合并颈动脉斑块,控制血脂和血压是关键,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药物。
持续高血压会使脑血管长期承受异常压力,尤其分叉处血管内膜易受损。血流剪切力可能导致内膜撕裂,形成夹层动脉瘤。建议定期监测血压,服用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
严重撞击可能直接损伤脑血管壁结构,导致假性动脉瘤形成。外伤后若出现持续头痛、呕吐需警惕,可通过CT血管成像检查。急性期需绝对卧床,后期视情况选择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使病原体随血流播散至脑血管,引发感染性动脉瘤。这类动脉瘤易破裂,需足量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并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变化。
预防脑动脉瘤需控制血压血脂,避免吸烟酗酒,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药并限制钠盐摄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两年进行经颅多普勒筛查,突发炸裂样头痛时立即平卧并呼叫急救。术后患者需避免用力排便,康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饮食以低脂高纤维为主,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