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肺源性心脏病可通过氧疗、药物治疗、控制原发病、改善生活方式、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主要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等病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措施。
长期低流量吸氧是基础治疗手段,适用于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患者。通过鼻导管或面罩每日持续吸氧15小时以上,可缓解低氧血症,减轻肺动脉收缩。家庭氧疗需配备血氧监测仪,避免氧浓度过高导致二氧化碳潴留。
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片减轻水肿,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低肺动脉压力,强心药如地高辛片改善心功能。合并感染时需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痰液黏稠者可加用氨溴索口服溶液祛痰。所有药物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需规范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控制气道炎症,肺栓塞患者需长期服用利伐沙班片抗凝。定期复查肺功能及心脏超声,急性加重期需住院治疗。戒烟和避免粉尘接触是预防措施。
每日进行缩唇呼吸训练增强膈肌功能,选择步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饮食采用低盐高蛋白原则,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保持环境空气流通,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体重超标者需逐步减重。
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肺移植或房间隔造口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适用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术后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手术风险较高,需在三级医院开展。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需每3个月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监测血氧和电解质水平。日常避免海拔超过2000米的高原环境,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预防感染。出现下肢水肿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家属应学习急救技能,备好应急氧气设备,帮助患者记录每日症状和用药情况,配合营养师制定低钠食谱,共同参与康复训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