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通过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通常由头部外伤、脑血管病变、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动脉瘤破裂等原因引起。
对于血肿量较大或伴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通常需要紧急手术清除血肿。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引流术,具体选择取决于血肿的位置和大小。开颅手术能更彻底地清除血肿,但创伤较大;钻孔引流术创伤较小,适用于部分病例。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变化。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常导致颅内压增高,需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注射液或呋塞米注射液等脱水剂减轻脑水肿。同时保持头高脚低位,避免颈部过度屈曲影响静脉回流。严重时可考虑过度通气或巴比妥类药物诱导昏迷治疗。监测颅内压变化对调整治疗方案很重要。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症状和并发症。常用药物包括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注射液,预防癫痫发作的丙戊酸钠缓释片,缓解脑水肿的甘露醇注射液。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纠正凝血异常。控制血压也很重要,可使用尼莫地平片等降压药物。所有药物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急性期过后需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早期康复介入有助于减少后遗症。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由专业康复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家属应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帮助患者坚持训练。
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头部CT或MRI评估血肿吸收情况和脑组织恢复状况。复查频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通常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复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认知功能评估。发现异常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治疗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再次受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足够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避免情绪激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按医嘱服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改变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康复期可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但应避免过度疲劳。保持乐观心态,有助于疾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