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结肠癌早期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局部切除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干预。结肠癌早期通常由遗传因素、腺瘤性息肉恶变、慢性炎症刺激、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引起。
适用于黏膜内癌或浅层浸润癌,通过结肠镜完成肿瘤完整剥离。术前需进行超声内镜评估浸润深度,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复发。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需配合病理检查确认切缘阴性。
针对未突破肌层的T1期肿瘤,采用经肛局部切除或腹腔镜辅助切除。术中需进行快速病理检查,若发现脉管浸润需追加根治手术。术后需每3个月复查癌胚抗原和影像学检查。
适用于存在高危因素的T2期患者,常用方案包含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前需评估肾功能和神经毒性风险,治疗期间需监测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出现手足综合征需对症处理。
针对RAS野生型患者可使用西妥昔单抗,需先行基因检测确认状态。治疗中需监测皮肤痤疮样皮疹,严重时需调整剂量。联合化疗时可提高客观缓解率。
适用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患者,使用帕博利珠单抗等PD-1抑制剂。治疗前需进行PD-L1表达评估,用药期间需警惕免疫相关性肺炎。需每2个月进行CT评估疗效。
结肠癌早期治疗后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戒烟限酒,定期复查肠镜和肿瘤标志物,发现排便习惯改变或便血及时就诊。术后1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