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鼓膜修复术、乳突根治术等方式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鼓膜穿孔、胆脂瘤形成等原因引起。
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用双氧水冲洗外耳道脓液,保持耳道干燥清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耳道持续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操作时需避免损伤鼓膜,建议由医护人员完成。
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可局部抑制细菌繁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若合并鼓膜穿孔,可能出现耳鸣、耳闷胀感等症状。使用前需清洁耳道,滴药后侧卧5分钟促进吸收,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真菌感染。
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适用于感染扩散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有关,伴随发热、耳痛等症状。用药需完成全程治疗,避免耐药性产生,用药期间禁止饮酒。
对长期不愈的鼓膜穿孔可采用颞肌筋膜修补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若持续超过3个月,可能引发中耳粘连、听骨链破坏等并发症。术后需保持术耳干燥,避免用力擤鼻,定期复查听力恢复情况。
针对合并胆脂瘤或骨质破坏的病例需清除病变组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因咽鼓管功能异常导致,伴随眩晕、面瘫等症状。术后需进行听力重建,并持续随访防止复发。
患者应避免游泳、潜水等可能使耳道进水活动,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及时治疗以防加重中耳负压。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A、C增强黏膜修复能力。若出现头痛、高热等表现需立即就医,警惕颅内并发症发生。日常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擤鼻时需单侧交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