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痉挛性肠梗阻可通过调整饮食、热敷、药物治疗、灌肠、手术等方式治疗。痉挛性肠梗阻通常由肠道平滑肌痉挛、肠粘连、肠道炎症、肠套叠、肠道肿瘤等原因引起。
痉挛性肠梗阻发作期需禁食,减轻肠道负担。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恢复期可增加低纤维软食,如蒸蛋、烂面条,少量多餐。长期需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刺激肠道蠕动异常。
腹部热敷可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用40-45℃热水袋或热毛巾覆盖脐周,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热敷时需注意皮肤保护,避免烫伤。合并急腹症或不明原因腹痛时禁用热敷,以免掩盖病情。
山莨菪碱注射液可解除肠道痉挛,改善梗阻症状;蒙脱石散能保护肠黏膜,减少炎症刺激;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服用泻药加重肠管扩张。若合并感染需联用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
甘油灌肠剂或温生理盐水灌肠可软化粪便,解除低位梗阻。操作时取左侧卧位,灌肠液温度维持在37-39℃,压力不宜过高。禁用于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等急重症。灌肠后需观察排便情况及腹部体征变化。
肠粘连松解术适用于反复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肠切除吻合术用于肿瘤或坏死肠段处理。术后需早期下床活动预防再粘连,保持引流管通畅。手术干预需严格评估适应证,非绞窄性梗阻可优先尝试保守治疗。
痉挛性肠梗阻患者日常应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腹式呼吸训练,促进肠蠕动规律性。避免饭后立即平卧,睡眠时可取半卧位减少反流。记录排便习惯变化,出现持续腹痛、呕吐或便血需立即就医。长期便秘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等缓泻剂,切忌依赖刺激性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