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苏散出自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该书《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第二条指出:“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吴氏的这段论述明确了杏苏散为治疗凉燥的主要方剂。“燥者干也”,燥为秋季主气,此时天地之气不断收敛,气候干燥,燥邪趁机侵袭人体。《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燥者濡之”,但是,细究本方,杏苏散组成药物中,除杏仁性润外,其余大多为辛温之品,与濡法相去甚远。在此,本文欲从杏苏散的组方看凉燥的治病关键,从而指出凉燥的治病关键在于祛邪而非润燥。
本方由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陈皮、杏仁组成(原书未载用量与用法)。杏仁苦、微温而润,降肺气而止咳祛痰;苏叶辛温,使凉燥从表而解,与杏仁共为本方君药;前胡苦、辛、微寒,疏风降气,化痰止咳;桔梗、枳壳均为苦、辛之品,桔梗升宣,枳壳下气,一升一降,气顺津布,助杏仁宣肺止咳;半夏辛温,茯苓甘淡,橘皮辛、苦、温,三者理气化痰。诸药合用,则收轻宣凉燥、宣肺化痰之功。
这11味药中具有辛温者4,苦温、甘温者各1,辛苦寒者2,苦辛者1,甘平、甘淡平者各1,都具有辛味者7,且都性温,苦味者5;其中半夏、陈皮、茯苓为燥湿化痰之药;尤其是半夏在历来药学中均为燥湿伤阴之品,其条下每注:“阴虚燥痰慎用”。辛味药的作用品能散能行,多治表证,苦味药能泄能燥,含有泄火燥湿之意。本方唯有杏仁苦温而润,虽有润性但非是能益阴生津滋燥之品在方中又处在大剂辛苦,燥剂之中,并不能发挥其润”能散能行。由于杏苏散亦可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因此,也可以治疗一般外感风寒咳嗽,有的方剂书上,把杏苏散归入解表剂。但是本方辛温,只宜于凉燥与风寒表证,不宜于风温,也不能作为四时咳嗽的通用之方,临床凡见恶寒、鼻塞、流清涕、咳吐稠痰的外感证用之甚效,验之故该方不是润剂,不能用于治燥证。
故杏苏散方,只是为凉燥而设,应用于凉燥证及风寒外袭内有痰饮之证,但不治燥,也不是润剂,祛邪才是杏苏散治凉燥的第一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