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85人阅读
喝了益生菌拉肚子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过敏反应、摄入过量、产品变质或基础胃肠疾病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剂量、更换菌种、停用观察、对症治疗或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
1、肠道菌群失衡初次补充益生菌时,外源性菌群可能暂时打破原有肠道微生态平衡,引发短暂腹泻。常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胃肠功能较弱者。建议从低剂量开始服用,配合温热米粥等易消化食物,帮助肠道适应。若伴随腹胀,可热敷腹部缓解不适。
2、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对益生菌制剂中的辅料如乳制品、麸质等成分过敏。表现为腹泻伴皮肤瘙痒或皮疹。需立即停用并记录过敏成分,必要时遵医嘱服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或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物。家长需注意儿童服用后的过敏征兆。
3、摄入过量超过推荐剂量服用可能刺激肠蠕动加快,导致水样便。某些菌株如布拉氏酵母菌过量时可能引发短暂肠道痉挛。建议按说明书减量服用,腹泻期间补充口服补液盐散预防脱水,避免同时摄入高纤维食物加重症状。
4、产品变质储存不当导致活菌数超标或杂菌污染时,可能引发感染性腹泻。表现为粪便异味明显伴低热。需停用并检查产品是否变色结块,必要时检测粪便常规。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
5、基础胃肠疾病肠易激综合征或慢性肠炎患者可能对益生菌敏感。腹泻多伴随腹痛反复发作,可能与肠道黏膜免疫异常有关。建议就医进行肠镜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
出现腹泻后应暂停益生菌,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适量饮用淡盐水或米汤防止脱水。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优先选择蒸苹果、山药粥等收敛性食物。若48小时内未缓解或出现发热、血便,需及时消化内科就诊。日常选择益生菌时注意查看菌株编号和保质期,开封后需冷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