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妇产科 > 妇科

我是一月三号月经第五天与男友同房的,之后吃了避孕药时隔七天天左右又同房一回第二天也吃了避孕药,等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尿道炎和尿路感染是一回事吗?

尿道炎和尿路感染不是一回事,尿道炎是尿路感染的一种类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道炎特指尿道黏膜的炎症。

尿道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尿道分泌物。尿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淋球菌等。尿道炎的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常用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胶囊、阿奇霉素分散片等。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多喝水,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憋尿。

尿路感染范围更广,除尿道炎外还包括膀胱、输尿管、肾脏等部位的感染。不同部位的尿路感染症状有所差异,膀胱炎主要表现为下腹部不适和排尿异常,肾盂肾炎可能出现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尿路感染的治疗需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方案,轻症可通过口服抗生素控制,重症可能需要静脉用药。预防尿路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过度劳累,增强免疫力。

出现排尿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后针对性治疗。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女性应注意经期卫生,性生活后及时排尿。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老年人要避免长时间憋尿。治疗期间应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人流后第五天肚子疼,少量流血正常吗?

人流后第五天肚子疼伴随少量流血通常是正常的术后反应。人流后腹痛和阴道出血主要与子宫收缩恢复、子宫内膜修复有关,多数在1-2周内逐渐缓解。若疼痛剧烈、出血量超过月经量或出现发热等症状,则需警惕感染等并发症。

术后子宫通过收缩排出残留组织并恢复原有大小,可能引起阵发性下腹隐痛,类似轻度痛经。这种疼痛通常持续3-7天,可伴随暗红色或褐色分泌物,出血量一般少于月经量。部分患者因宫颈操作刺激可能出现短暂性痉挛痛。适当休息、腹部热敷有助于缓解症状,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镇痛药物。

少数情况下,持续性加剧的腹痛伴鲜红色大量出血可能提示宫腔残留、子宫穿孔或感染。宫腔残留物刺激会导致子宫收缩异常,出血量时多时少且带有血块。子宫穿孔常表现为突发锐痛并向肩部放射。感染多伴有发热、分泌物异味等症状,需通过超声检查和血常规确诊。确诊后可能需要清宫术、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治疗,严重者需住院观察。

术后应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盆浴和性生活1个月。观察出血量变化,如卫生巾每小时浸透超过1片或排出大血块应及时就诊。饮食上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含铁食物,促进血红蛋白合成。适当散步有助于宫腔积血排出,但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术后2周需复查超声确认宫腔恢复情况,如有持续腹痛或异常出血应提前就医。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一月来了两次月经是什么原因?

一月来了两次月经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子宫病变、药物影响、精神压力、排卵期出血等因素有关。月经周期异常通常表现为经期提前或延后、经量异常等症状,需结合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1、内分泌失调

长期熬夜或过度节食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引起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波动。这类情况可能伴随乳房胀痛或情绪烦躁,可通过规律作息、口服乌鸡白凤丸、定坤丹等中成药调理,必要时需检测性激素六项。

2、子宫病变

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常脱落,常伴有经期延长或经血颜色发黑。建议进行阴道超声检查,确诊后可选择宫腔镜手术切除或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散结镇痛胶囊等药物控制进展。

3、药物影响

紧急避孕药或抗凝药物可能干扰子宫内膜正常生长周期,通常在用药后出现突破性出血。这种情况多数可自行恢复,若持续出血可遵医嘱使用葆宫止血颗粒、断血流片等药物调节。

4、精神压力

长期焦虑或突然的心理创伤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月经周期,常见经血淋漓不尽或周期缩短。建议通过正念冥想缓解压力,配合逍遥丸、加味逍遥丸等疏肝解郁类中成药辅助治疗。

5、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可能导致子宫内膜部分脱落,表现为少量褐色分泌物,通常持续2-3天。这种情况属于生理现象,若出血量较大可服用安宫止血颗粒或云南白药胶囊改善症状。

建议记录近3个月经周期起止时间及出血特征,避免摄入生冷辛辣食物,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若异常出血伴随头晕乏力或持续3个月以上,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甲状腺功能检查。日常可适量增加核桃、动物肝脏等含铁食物预防贫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情况。

冷启刚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月经一月来2次怎么回事?

月经一月来2次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子宫病变、药物影响、精神压力、排卵期出血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月经周期异常通常表现为经期紊乱、经量变化等症状。

1、内分泌失调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可能导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异常,引发月经频发。常见诱因包括长期节食、过度运动或肥胖。伴随症状可有乳房胀痛、情绪波动。可遵医嘱使用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药物调节周期,配合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

2、子宫病变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疾病会干扰子宫内膜正常脱落周期。这类情况常伴有经期延长、经血量大或痛经加剧。确诊需通过超声检查,较小肌瘤可尝试米非司酮片治疗,较大病灶可能需要宫腔镜电切术。

3、药物影响

紧急避孕药、抗凝剂或激素类药物可能干扰月经周期。如左炔诺孕酮片使用后常见突破性出血,华法林钠片可能增加经血量。通常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持续出血需复查凝血功能。

4、精神压力

长期焦虑、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月经,表现为周期缩短或经前综合征加重。这种情况无须特殊用药,建议通过正念冥想、有氧运动缓解压力,保证每日7小时睡眠。

5、排卵期出血

两次月经间期的少量出血可能是排卵期雌激素波动所致,持续2-3天且血量少。可观察到蛋清样白带增多,属生理现象。若频繁发生需排除黄体功能不足,必要时补充维生素E软胶囊。

保持经期卫生,选择透气棉质内裤并每日更换。记录月经周期变化情况,避免过度劳累和生冷饮食。若异常出血持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或伴随严重贫血、剧烈腹痛,需及时进行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查。日常可适量食用动物肝脏、深色蔬菜补充铁元素,但不可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调节月经。

冷启刚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血小板低和白细胞低是一回事吗?

血小板低和白细胞低不是一回事,两者属于不同的血液成分异常。血小板减少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白细胞减少则可能降低免疫力。

血小板减少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鼻出血或牙龈出血等症状,可能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有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因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常伴随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出现病态造血现象。治疗上可选用醋酸泼尼松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同时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

白细胞减少常见反复感染、发热、乏力等表现,原因包括药物因素如化疗后骨髓抑制、病毒感染如流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化疗药物会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病毒感染可能暂时影响白细胞生成,自身免疫性疾病会产生破坏白细胞的抗体。临床常用利可君片、鲨肝醇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日常需注意防护感染。

血小板和白细胞同时降低时需警惕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严重血液病,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铁和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生冷食物和人群密集场所,定期监测血象变化。出现持续发热或出血倾向时应立即就医。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包茎 扁平髋 白血病 宫颈癌 滑囊炎 结节病 慢性膀胱炎 前列腺脓肿 糖尿病前期 冠状动脉痉挛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