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红斑狼疮

检查是不是遗传了母亲的红斑狼疮的基因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陈勇 主治医师
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基因检测能确诊肌营养不良吗?

基因检测可以辅助诊断肌营养不良,但不能作为唯一确诊依据。

肌营养不良是一组遗传性肌肉疾病,基因检测能够发现DMD基因、FKRP基因等相关致病突变,对分型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临床确诊需结合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肌肉活检病理结果等综合判断。部分非典型病例可能存在基因检测未覆盖的突变位点或存在其他未知致病基因。

对于临床表现高度怀疑但基因检测阴性的患者,需通过肌肉磁共振成像评估脂肪替代程度,或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扩大筛查范围。某些获得性肌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性肌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需通过激素水平排除。

建议在神经内科医生指导下完善检查,避免单一依赖基因检测结果延误治疗时机。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耳聋基因携带者应该注意什么?

耳聋基因携带者需注意遗传咨询、听力监测及避免耳毒性药物。

耳聋基因携带者虽未发病,但可能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建议育龄期人群在孕前或孕期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明确携带基因类型及遗传风险。新生儿出生后应完成听力筛查,儿童期每1-2年复查一次纯音测听,成人出现耳鸣或听力下降需及时就诊。避免使用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耳毒性药物,慎用利尿剂与阿司匹林。接触噪声环境时应佩戴防护耳塞,控制个人音频设备音量不超过60分贝。

日常注意预防中耳炎,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等可能损伤耳膜的行为,保持规律作息以降低突发性耳聋风险。

何海贤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吃转基因食品会改变人体基因吗?

转基因食品不会改变人体基因。转基因技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使其获得特定性状,但食用这类食品不会导致人类基因改变。

人体消化系统会将食物中的DNA分解为核苷酸等小分子物质,无法被直接吸收整合到人类基因组。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在加工和消化过程中已被完全降解。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表明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影响人类基因表达或遗传特征。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权威机构评估认为,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具有同等安全性。

日常饮食中可选择通过安全认证的转基因食品,同时保持膳食多样性。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龙凤胎有遗传基因吗?

龙凤胎是否有遗传基因主要取决于受精卵的形成方式,同卵双胞胎通常无遗传关联,异卵双胞胎可能受家族遗传因素影响。

同卵双胞胎由单一受精卵分裂形成,基因完全相同,性别必然一致,因此龙凤胎不属于同卵双胞胎。其形成与遗传基因无关,而是受精卵在早期发育过程中随机分裂的结果。这种情况约占所有双胞胎的三分之一,发生概率相对稳定,不受父母基因影响。

异卵双胞胎由两个独立受精卵同时发育形成,可能产生不同性别的龙凤胎。有研究表明,异卵双胞胎的发生概率存在家族聚集性,若母系家族有双胞胎生育史,后代出现异卵双胞胎的概率可能略有提升。这种遗传倾向可能与促排卵激素水平或卵巢对激素的敏感性有关,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备孕期间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正常激素水平,避免接触生殖毒性物质。若家族有双胞胎史且希望生育双胞胎,可咨询生殖医学科医生评估个体情况,但需注意自然受孕中双胞胎形成具有随机性,不建议过度干预。

魏碧荷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妇科

肿瘤基因检测有用吗?

肿瘤基因检测通常是有用的,能够帮助评估肿瘤风险、指导治疗方案选择、预测药物反应、监测复发转移、辅助家族遗传筛查。检测结果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分子层面的依据,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1、风险评估

通过检测BRCA1/2等易感基因可评估乳腺癌、卵巢癌等遗传性肿瘤风险,携带致病突变者患癌概率显著升高。这类人群需加强筛查频率,必要时可考虑预防性手术。检测还能发现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实现早诊早治。

2、用药指导

EGFR/ALK等驱动基因检测能筛选适合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避免无效用药。KRAS基因状态可预测结直肠癌对西妥昔单抗的敏感性。化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助于个体化调整剂量,降低毒性反应风险。

3、预后判断

TP53突变提示多种肿瘤预后较差,HER2扩增与乳腺癌侵袭性相关。循环肿瘤DNA检测可动态监测治疗效果,较影像学更早发现微小残留病灶。这些信息有助于调整治疗强度,优化随访策略。

4、遗传咨询

检出胚系突变者需进行家族遗传风险评估,直系亲属有50%概率携带相同突变。遗传咨询师可指导产前诊断或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阻断致病基因代际传递。需注意心理疏导,避免检测结果引发过度焦虑。

5、技术局限

现有技术对基因融合、拷贝数变异等检测灵敏度有限,部分意义未明变异难以解读。肿瘤异质性可能导致活检样本不能代表整体基因组特征。检测结果需由专业遗传团队结合临床综合分析,避免过度解读假阳性结果。

进行肿瘤基因检测前应充分了解检测目的和预期价值,选择经过认证的实验室机构。检测后建议由肿瘤科或遗传科医生解读报告,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健康人群无须盲目进行肿瘤基因筛查,有家族史或特定临床表现者才需考虑检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仍是降低肿瘤风险的基础措施,包括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规律运动等。

邸立君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综合科

热门标签

肠狭窄 阴道横隔 硫化氢中毒 颅内压增高 Terson综合征 巨细胞动脉炎 帕金森病性痴呆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1型糖尿病性神经炎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