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慢性荨麻疹能不能根治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慢性荨麻疹吃什么食物好?

慢性荨麻疹患者可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西蓝花、具有抗炎作用的苹果、含槲皮素的洋葱、调节免疫的南瓜以及低敏性的糙米等食物。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皮肤病,饮食调理需避免诱发因素,同时补充有助于缓解症状的营养成分。

一、食物1、西蓝花

西蓝花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减轻皮肤炎症反应。维生素C可降低组胺释放,缓解荨麻疹引起的瘙痒和红肿。建议选择清蒸或快炒方式烹饪,避免高温长时间加热破坏营养成分。

2、苹果

苹果含有多酚类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具有天然抗过敏特性。果皮中的槲皮素能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过敏介质释放。食用时建议彻底清洗并保留果皮,对苹果过敏者应避免食用。

3、洋葱

洋葱含有丰富的槲皮素和硫化物,能抑制组胺产生并增强机体抗过敏能力。生洋葱效果更佳,但胃肠敏感者可选择炖煮后食用。注意部分人群可能对洋葱存在交叉过敏反应。

4、南瓜

南瓜富含β-胡萝卜素和锌元素,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其含有的多糖成分可调节Th1/Th2免疫平衡,改善过敏体质。建议选择老南瓜蒸食,避免添加刺激性调味料。

5、糙米

糙米作为低敏主食,含有B族维生素和谷维素,能维持皮肤神经正常功能。其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减少过敏原吸收。烹饪前需充分浸泡,消化功能较弱者可适当延长烹煮时间。

二、药物1、氯雷他定片

氯雷他定片是第二代抗组胺药,适用于慢性荨麻疹的长期控制。其选择性阻断外周H1受体,能有效缓解风团和瘙痒症状。可能出现口干、头痛等不良反应,肝功能异常者需慎用。

2、西替利嗪片

西替利嗪片通过抑制组胺释放改善荨麻疹症状,具有长效抗过敏作用。对寒冷性荨麻疹和胆碱能性荨麻疹均有治疗效果。服药期间应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等需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

3、依巴斯汀片

依巴斯汀片作为强效抗组胺药,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慢性荨麻疹。其代谢产物具有双重抗组胺作用,能持续抑制炎症反应。心脏病患者使用前需评估心电图变化。

4、孟鲁司特钠片

孟鲁司特钠片通过阻断白三烯受体改善荨麻疹症状,特别适用于伴有哮喘的过敏患者。可与抗组胺药联用增强疗效。需注意监测情绪变化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5、复方甘草酸苷片

复方甘草酸苷片具有类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能减轻慢性荨麻疹的皮肤血管渗出。适用于伴有肝功能异常的荨麻疹患者。长期使用需监测血压和血钾水平。

慢性荨麻疹患者需建立饮食日记记录可疑致敏食物,避免摄入含人工添加剂、酒精及高组胺食物如海鲜、发酵食品等。日常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免疫平衡。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血管性水肿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急慢性荨麻疹的区别?

急慢性荨麻疹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程长短和病因差异。急性荨麻疹通常突然发作且病程短于6周,慢性荨麻疹则反复发作持续超过6周。两者在发病机制、诱发因素、治疗策略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

1、病程差异

急性荨麻疹病程多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极少超过6周,皮损表现为突发的风团伴剧烈瘙痒,多数患者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且每周发作2次以上,风团反复出现,部分患者可能持续数年。病程长短是临床分型的核心标准。

2、病因特点

急性荨麻疹常见于食物过敏、药物反应或感染诱发,过敏原检测阳性率较高。慢性荨麻疹仅少数病例能找到明确诱因,可能与自身免疫、慢性感染或物理刺激相关,约半数患者存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阳性。

3、病理机制

两者均以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为主要机制,但急性荨麻疹多由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触发。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约30%-50%存在功能性自身抗体,导致肥大细胞持续活化,部分病例与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4、治疗侧重

急性荨麻疹以抗组胺药联合过敏原回避为主,严重者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慢性荨麻疹需长期规律服用二代抗组胺药,剂量可增至常规4倍,难治性病例可能需使用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

5、预后转归

急性荨麻疹去除诱因后多能痊愈,慢性患者约50%在1年内缓解,20%可持续5年以上。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缓解率低于物理性荨麻疹,合并血管性水肿者预后相对较差。

荨麻疹患者应避免搔抓刺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急性发作期记录饮食和接触史有助于识别诱因,慢性患者建议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两类患者均需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自行调整抗组胺药剂量。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免疫调节功能。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慢性荨麻疹吃什么中药?

慢性荨麻疹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防风通圣丸、消风止痒颗粒、玉屏风颗粒、乌蛇止痒丸、肤痒颗粒等中成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多与风邪侵袭、气血失调有关,需结合辨证分型选择药物。

一、防风通圣丸

防风通圣丸由防风、荆芥穗等组成,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外寒内热型慢性荨麻疹,表现为皮肤风团色红、遇热加重伴便秘等症状。该药能缓解瘙痒和皮肤红肿,但脾胃虚寒者慎用。

二、消风止痒颗粒

消风止痒颗粒含地黄、当归等成分,主治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常见皮肤干燥脱屑、夜间瘙痒加剧。该药可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服药期间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孕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三、玉屏风颗粒

玉屏风颗粒含黄芪、白术等,适用于卫表不固型慢性荨麻疹,特点为风团反复发作、易伴自汗怕风。该药能益气固表,增强机体抗风邪能力,但实热证患者不宜单独使用。

四、乌蛇止痒丸

乌蛇止痒丸以乌梢蛇、苦参为主药,针对风湿热蕴肤型慢性荨麻疹,表现为风团色红灼热、抓破渗液。该药具祛风除湿、清热止痒之效,肝肾不全者应减量使用,避免与寒凉药物同服。

五、肤痒颗粒

肤痒颗粒含地肤子、白鲜皮等成分,适用于风热型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期,可见风团骤起、瘙痒剧烈。该药能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服药期间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以防继发感染。

慢性荨麻疹患者除药物治疗外,需注意记录诱发因素如食物、环境等,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作息规律,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洗澡水温不宜过高。可适当食用薏苡仁、山药等健脾祛湿食材,忌食海鲜、酒类等发物。若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须立即就医。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慢性荨麻疹最坏的结果?

慢性荨麻疹最坏的结果可能包括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慢性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反复出现风团、瘙痒,病程超过6周,通常由免疫异常、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

1、喉头水肿

喉头水肿是慢性荨麻疹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喉部肿胀。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窒息感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气道完全阻塞。这种情况属于急症,需要立即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需进行气管切开。慢性荨麻疹患者应随身携带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并避免已知过敏原。

2、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IgE介导的全身性过敏反应,表现为血压骤降、意识模糊、脉搏微弱等。慢性荨麻疹患者接触特定过敏原后可能出现该反应,常见诱因包括药物、昆虫叮咬或食物。急救需立即肌注肾上腺素,后续需静脉输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和补充血容量。患者应佩戴医疗警示手环,家属需掌握急救方法。

3、继发感染

长期搔抓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如脓疱疮或蜂窝织炎。表现为皮损处红肿热痛、渗出脓液,可能伴随发热。需进行细菌培养后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洛胶囊,局部配合莫匹罗星软膏。日常护理应保持皮肤清洁,修剪指甲,避免抓挠,沐浴水温不宜过高。

4、焦虑抑郁

慢性病程和顽固性瘙痒可能引发心理障碍,患者出现入睡困难、情绪低落等症状。这与瘙痒-搔抓-应激的恶性循环有关。建议联合心理科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建立规律作息、参加社交活动有助于缓解压力,家属应给予情感支持。

5、生活质量下降

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夜间瘙痒导致睡眠剥夺,可能引发慢性疲劳。部分患者因皮损回避社交活动。治疗上需坚持服用依巴斯汀片等二代抗组胺药,配合紫外线光疗。穿着纯棉宽松衣物,使用温和无香料的洗护产品,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

慢性荨麻疹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IgE水平,记录发作诱因。饮食宜清淡,避免酒精、辛辣食物及已知过敏食物。适度运动如游泳、瑜伽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胆碱能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时可冷敷缓解瘙痒,切勿热敷。保持良好心态,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

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慢性荨麻疹的起因有哪些?

慢性荨麻疹的起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感染、物理刺激以及药物或食物过敏等。慢性荨麻疹通常表现为皮肤反复出现风团、红斑,伴有瘙痒,病程超过6周。

1、遗传因素

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特定基因变异有关。这类患者往往自幼出现过敏体质,对多种外界刺激敏感。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注意避免已知过敏原,定期进行过敏原筛查,必要时可进行遗传咨询。

2、免疫系统异常

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约占病例的30%-40%,患者体内产生针对IgE受体或IgE的自身抗体,导致肥大细胞异常活化释放组胺。这类患者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通过检测自身抗体协助诊断。

3、感染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鼻窦炎、龋齿等慢性感染灶可能通过持续刺激免疫系统诱发荨麻疹。部分患者在清除感染灶后症状明显改善。建议慢性荨麻疹患者完善相关感染筛查,如碳13呼气试验、鼻窦CT等检查。

4、物理刺激

寒冷、热、压力、日光、振动等物理因素可直接刺激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这类物理性荨麻疹患者需要避免相应刺激,如寒冷性荨麻疹需注意保暖,日光性荨麻疹需做好防晒措施。

5、药物或食物过敏

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抗生素,以及海鲜、坚果等食物可能作为过敏原诱发症状。建议患者记录饮食和用药日记,帮助识别潜在诱因。对于明确过敏原,应严格避免接触。

慢性荨麻疹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皮肤摩擦。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碱性肥皂。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钙剂,有助于降低血管通透性。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选择抗组胺药、免疫调节剂或生物制剂等治疗方案,患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诊评估疗效。

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热门标签

心悸 口蹄疫 糖尿病足 肝血管肉瘤 急性牙髓炎 颅内压增高 充盈性尿失禁 淋巴管肌瘤病 视网膜血管炎 视网膜静脉阻塞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