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出国后浅昏迷要如何解决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用镇定剂时浅昏迷的人会醒吗?

使用镇定剂时浅昏迷患者可能苏醒,但需结合药物种类、剂量及个体差异综合判断。浅昏迷患者对外界刺激存在部分反应,镇定剂可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延缓苏醒过程。

短效镇定剂如咪达唑仑注射液作用时间较短,代谢较快,停药后患者可能在数小时内逐渐恢复意识。这类药物常用于手术麻醉或短期镇静,对呼吸循环抑制较轻,苏醒概率相对较高。中效镇定剂如地西泮注射液半衰期较长,可能持续抑制大脑皮层功能,导致苏醒时间延迟至12-24小时。患者可能出现嗜睡过渡期,表现为对简单指令有微弱应答但无法保持清醒。

大剂量使用长效镇定剂如苯巴比妥钠注射液时,药物蓄积可能显著延长昏迷状态。尤其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代谢速度下降,苏醒时间可能超过48小时。部分患者会出现药物性昏迷与病理昏迷叠加现象,需通过脑电图监测区分。联合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时,呼吸抑制效应增强,可能进一步降低苏醒概率。

浅昏迷患者使用镇定剂期间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建议每2小时评估瞳孔反应、疼痛刺激反应及脑干反射,必要时进行毒物筛查。若镇静超过预期时间未醒,需考虑脑水肿、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昏迷患者苏醒后可能出现短暂定向力障碍,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体位性低血压。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浅昏迷最有价值的体征?

浅昏迷最有价值的体征包括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疼痛刺激反应减弱或消失、自主呼吸存在但节律异常、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降低。这些体征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和脑功能状态。

1、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浅昏迷患者常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完全消失,提示中脑或脑干功能受损。该体征可通过手电筒照射瞳孔观察收缩反应,双侧瞳孔散大且无反应时需警惕脑疝风险。临床需与动眼神经麻痹、药物中毒等情况鉴别,动态监测瞳孔变化对判断病情进展有重要意义。

2、疼痛刺激反应减弱

对眶上神经压迫、胸骨按压等强烈疼痛刺激仅出现肢体回缩或呻吟等原始反应,缺乏定位动作。这种反应程度介于嗜睡与深昏迷之间,反映大脑皮层广泛抑制而脑干功能部分保留。需注意与癔症性昏睡鉴别,后者刺激后可有戏剧性躲避行为。

3、自主呼吸异常

患者保留自主呼吸但可能出现潮式呼吸、长吸式呼吸等异常模式,表明延髓呼吸中枢尚未完全受损。呼吸频率和节律的改变可反映脑干受压程度,突然出现呼吸暂停提示病情恶化。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给予呼吸支持。

4、角膜反射减弱

用棉絮轻触角膜时眼睑闭合反应迟钝,反映三叉神经传入通路与面神经传出通路的功能状态。该反射消失常提示脑桥水平损伤,需结合其他脑干反射综合评估。检查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角膜,手法需轻柔准确。

5、肌张力降低

四肢肌肉呈弛缓状态,被动活动时阻力减低,与深昏迷时的肌张力完全丧失有所区别。这种体征反映锥体外系功能抑制,可能伴随腱反射减弱。需定期评估肌张力变化,突然增高可能提示颅内压升高或脑疝形成。

发现浅昏迷体征时应立即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记录神经系统检查结果。避免随意搬动患者颈部,防止呕吐物误吸。及时进行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针对脑出血、脑梗死、代谢性脑病等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压疮和关节挛缩等并发症,必要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持续观察。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深昏迷与浅昏迷的区别?

深昏迷与浅昏迷的主要区别在于意识丧失程度、反射活动及生命体征稳定性。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按程度可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者在对外界刺激反应、生理反射保留情况、生命体征维持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意识障碍程度

浅昏迷患者对强烈疼痛刺激可出现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等基本生理反射仍可存在。深昏迷患者对所有外界刺激均无反应,包括疼痛刺激无法引发任何防御动作,眼球固定不动,生理反射完全消失。

2、反射活动差异

浅昏迷患者腱反射可能亢进,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减弱但未完全消失,可能出现病理反射。深昏迷患者所有深浅反射均消失,包括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等维持生命的基本反射,肌肉松弛呈弛缓状态。

3、生命体征变化

浅昏迷患者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可能出现呼吸频率改变或血压波动。深昏迷患者生命中枢受累明显,常见呼吸节律紊乱如潮式呼吸,血压需依赖升压药物维持,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过高或过低。

4、预后判断依据

浅昏迷多由脑震荡、代谢性脑病等可逆因素引起,及时治疗预后较好。深昏迷常见于严重脑挫裂伤、脑干出血等器质性损伤,多数伴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提示脑功能严重受损,病死率和致残率显著增高。

5、临床处理原则

浅昏迷需立即查明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控制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深昏迷属于急危重症,需气管插管维持通气,颅内压监测,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等抢救措施,同时进行多模态脑功能评估。

昏迷患者的护理需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预防压疮,维持肢体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营养支持建议采用鼻饲或肠外营养,保证每日热量摄入。康复期可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音乐刺激等促醒治疗,家属应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语言呼唤等感官刺激。任何昏迷患者均需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动态评估意识状态变化。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大面积脑梗浅昏迷放弃治疗可以吗?

大面积脑梗浅昏迷是否放弃治疗需结合患者病情、预后评估及家属意愿综合判断。临床决策需考虑脑损伤程度、并发症风险、生存质量预期等因素。

1、病情评估:

大面积脑梗死指脑动脉主干闭塞导致超过两个脑叶的缺血性坏死,浅昏迷患者可能保留部分脑干反射。需通过头颅CT或MRI评估梗死范围,若累及双侧大脑半球或脑干,预后极差。

2、预后指标:

临床常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意识状态,评分≤8分持续72小时提示不良预后。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自主呼吸障碍、去大脑强直等体征提示脑干功能衰竭。

3、医疗干预:

急性期可考虑机械通气维持生命体征,但大面积脑水肿可能需去骨瓣减压术。长期昏迷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需持续重症监护。

4、伦理考量:

根据医学伦理原则,当治疗仅能延长痛苦而无改善希望时,可考虑转为姑息治疗。需与家属充分沟通预期生存期、功能恢复可能性及医疗负担。

5、法律程序:

放弃治疗需由直系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我国法律规定不得主动实施安乐死,但允许终止无意义的生命支持治疗。

对于大面积脑梗浅昏迷患者,建议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定期翻身预防压疮。可尝试听觉刺激如亲属呼唤,但需避免过度医疗干预。营养支持建议采用鼻饲肠内营养制剂,保持每日1500-2000千卡热量摄入。家属需做好长期照护准备,同时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终末期决策应尊重患者生前意愿,结合家庭经济状况及医疗资源可及性审慎选择。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出国能带精神病药吗?
出国可以携带精神病药物,但需遵守目的地国家的药品入境规定,并提前准备医生处方、药品说明书等文件。携带精神病药物出国时,需注意药品合法性、剂量限制以及海关申报要求,避免因违规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1、药品合法性 不同国家对精神病药物的管控政策不同,部分药物可能被列为禁药或受限制药品。例如,某些含有镇静成分的药物在部分国家需要特殊许可。建议提前查询目的地国家的药品入境规定,或咨询当地使领馆确认药品是否合法。 2、携带剂量限制 大多数国家允许携带合理剂量的个人用药,通常为30天用量。如果携带量超过规定,可能需要提供医生证明或特殊许可。例如,美国海关规定,携带超过90天用量的药物需提供医生处方和说明信。 3、准备必要文件 携带精神病药物时,需准备以下文件: - 医生开具的处方原件,注明药品名称、剂量和用途。 - 药品说明书或外包装,以证明药品成分和用途。 - 医生出具的说明信,解释用药的必要性。 4、海关申报与检查 在入境时,主动向海关申报携带的精神病药物,并提供相关文件。避免将药品分装或隐藏,以免引起误解。例如,日本海关对药品检查严格,未申报可能面临罚款或没收。 5、替代方案与应急准备 如果目的地国家对某些药物限制严格,可提前咨询医生是否有替代药物。同时,了解当地医院或药房的联系方式,以备不时之需。例如,欧洲部分国家允许凭处方在当地药房购买精神病药物。 出国携带精神病药物需提前规划,确保药品合法、剂量合规,并准备好相关文件。建议提前查询目的地国家的药品入境政策,必要时咨询医生或使领馆,确保顺利出行。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垂体囊肿 脊髓缺血 皮肤肿瘤 单侧肺气肿 干燥综合症 老年痴呆症 皮肤蝇蛆病 痛性肌痉挛 家族性地中海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