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康复科 > 康复科

后循环脑梗死

|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吕华泽 助理医师
广东东莞市康复医院
立即预约
文丕林 住院医师
张家口涿鹿县五堡村卫生所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脑梗死灶和脑梗死的区别是什么?

脑梗死灶和脑梗死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影像学上的表现,后者是临床诊断的疾病。脑梗死灶指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脑组织缺血性病变区域,表现为低密度或异常信号。脑梗死则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脑组织缺血坏死,伴随相应的临床症状。

1、影像表现:脑梗死灶是影像学检查中的具体表现,通常在CT上呈现为低密度影,MRI上则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脑梗死则是临床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和患者的症状、体征综合判断。

2、时间关系:脑梗死灶可能在脑梗死发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显现,影像学检查可帮助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脑梗死的诊断则基于患者的急性起病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3、病变范围:脑梗死灶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大小不一,可能分布在不同的脑区。脑梗死则通常指一个或多个脑区因缺血导致的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与病变部位相关。

4、临床意义:脑梗死灶的存在提示患者曾经或正在发生脑缺血事件,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脑梗死则伴随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需要及时治疗。

5、治疗策略:脑梗死灶的治疗更多是预防复发,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脑梗死的治疗则包括急性期的溶栓、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康复期的功能训练。

日常护理中,患者需注意饮食均衡,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如散步、太极拳等。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服药,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老年人脑梗死的症状?

老年人脑梗死的症状可能包括突发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视觉障碍、头晕及意识模糊等。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1、肢体无力:脑梗死患者常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严重时可能导致完全瘫痪。这种情况通常与大脑运动中枢受损有关,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

2、言语不清:部分患者会出现说话含糊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这可能是由于大脑语言中枢受损所致。语言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症状。

3、视觉障碍:脑梗死可能导致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甚至失明。这种情况与视觉中枢受损有关,需通过眼科检查和神经影像学评估明确诊断。

4、头晕: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头晕或平衡失调,这与小脑或脑干缺血有关。药物治疗和平衡训练有助于缓解症状。

5、意识模糊:严重脑梗死可能导致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这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进行抢救治疗。

老年人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需从多方面入手。饮食上应控制盐分和脂肪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和新鲜蔬果。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如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后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改善眼底血液循环的药?

改善眼底血液循环的药物可通过口服药物、注射药物等方式治疗。眼底血液循环不良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眼部炎症、视网膜病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眼部疲劳等症状。

1、口服药物:口服药物是改善眼底血液循环的常用方式。羟苯磺酸钙胶囊可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改善微循环,每日三次,每次500mg。银杏叶提取物片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流的作用,每日两次,每次80mg。复方丹参片能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每日三次,每次3片。

2、注射药物:注射药物适用于病情较重或口服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注射用前列地尔可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每日一次,每次10μg。注射用血塞通能活血化瘀、通脉活络,每日一次,每次400mg。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具有抗氧化、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每日一次,每次100mg。

3、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可直接作用于眼部,改善眼底血液循环。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具有抗炎、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每日三次,每次1-2滴。玻璃酸钠滴眼液可润滑眼球,缓解眼部疲劳,每日四次,每次1-2滴。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能消炎、改善眼部血液循环,每日三次,每次1-2滴。

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通过调理全身气血,改善眼底血液循环。中药方剂如补阳还五汤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每日一剂,水煎服。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睛明、太阳、风池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

5、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调整是改善眼底血液循环的基础。保持健康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蓝莓等。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用眼,定时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改善眼底血液循环需要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但饮食、运动、生活方式调整同样不可或缺。多摄入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色蔬菜、水果,有助于保护眼底血管。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眼部供血。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干预眼底血液循环问题。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人体血液循环的路径?

人体血液循环的路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主要部分。体循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肺循环则将缺氧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进行氧气交换。血液从心脏的左心室出发,通过主动脉进入全身动脉,流经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随后通过静脉返回右心房。右心房的血液进入右心室,通过肺动脉到达肺部,在肺部进行氧气交换后,返回左心房,完成循环。

1、体循环:血液从左心室泵出,通过主动脉进入全身动脉,到达各器官和组织的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中,氧气和营养物质被释放到组织中,同时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被吸收。随后,血液通过静脉回流到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2、肺循环:右心房的血液进入右心室,通过肺动脉泵送到肺部。在肺部的毛细血管中,血液释放二氧化碳并吸收氧气,完成气体交换。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肺静脉返回左心房,进入左心室,准备再次参与体循环。

3、心脏功能: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中心,通过左右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流动。心脏的四个腔室和瓣膜确保血液单向流动,避免回流。

4、血管结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静脉将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进行物质交换。

5、血液循环调节:血液循环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能调节血液循环。

保持健康的血液循环对维持身体功能至关重要。饮食中应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红肉、绿叶蔬菜和豆类,以促进血液健康。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骑自行车,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久坐,定期活动身体,促进血液回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和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功能。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脑梗死介入术有危险吗?

脑梗死介入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存在一定风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

1、出血风险:介入术中可能因导管操作或抗凝药物使用导致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风险较高。术前需评估凝血功能,术中严格监测血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肢体活动情况,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

2、血管损伤:导管进入血管时可能造成血管壁损伤,导致血管痉挛、夹层或穿孔。术中需选择合适导管,操作轻柔,术后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处理。

3、血栓形成:介入术后可能因血管内皮损伤或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血栓形成。术后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100mg/天或氯吡格雷75mg/天,并定期监测血小板功能。

4、再灌注损伤:血管开通后,缺血区域血流恢复可能引发再灌注损伤,导致脑水肿或出血。术后需控制血压,避免过度灌注,必要时使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125ml/次,每6小时一次。

5、感染风险:介入术为有创操作,存在感染可能。术前需严格消毒,术后监测体温及血象,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1g/次,每12小时一次预防感染。

脑梗死介入术后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盐高脂食物,适当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如被动关节活动、步态训练等,促进功能恢复。定期复查,监测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遵医嘱服药,预防复发。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气虚 盗汗 肠痉挛 贝尔面瘫 生殖器疱疹 胡桃夹食管 甲状腺结核 输卵管积水 肥大细胞增多症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