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脑血栓犯了卧床不起,无法行走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什么是急性脑血栓?

急性脑血栓是指脑动脉因血栓形成导致血流突然中断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急性脑血栓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突发偏瘫、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可诱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房颤患者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可能堵塞脑动脉;恶性肿瘤或妊娠期血液黏稠度增高也会增加血栓形成概率。该病需通过头颅CT或MRI确诊,治疗包括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方案。发病后4.5小时内接受阿替普酶溶栓可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超过时间窗则需评估机械取栓适应症。

患者应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戒烟限酒并定期进行脑血管评估。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血栓的常见治疗方法是什么?

脑血栓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手术治疗。

溶栓治疗通常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或注射用尿激酶,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流,适用于发病早期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常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扩大。对于大血管闭塞患者,可考虑血管内取栓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外科干预。脑血栓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偏瘫、言语障碍等症状。急性期治疗后需配合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恢复期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遵医嘱规律服药并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CT能检查出脑血栓吗?

CT一般能检查出脑血栓,但需结合发病时间和检查类型综合判断。

脑血栓在CT上的表现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发病24小时内,普通CT可能仅显示脑组织轻微低密度影或无明显异常,此时需通过CT灌注成像或血管造影提高检出率。发病24-48小时后,缺血区域会呈现较明显的低密度病灶,边界逐渐清晰。对于陈旧性脑血栓,CT可清晰显示软化灶或萎缩性改变。除时间因素外,检查技术也影响结果准确性。多排螺旋CT能更早发现早期缺血改变,CT血管成像可直接显示血管闭塞部位。

脑血栓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学检查。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秋季唇炎犯了怎么办?

秋季唇炎可通过调整饮食、局部保湿、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秋季唇炎多与气候干燥、维生素缺乏、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气候干燥时,嘴唇水分蒸发加快,角质层容易干裂。维生素B2或铁元素摄入不足会导致口角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接触刺激性化妆品或牙膏成分可能诱发过敏反应。日常可增加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摄入,避免舔唇、撕扯皮屑等行为。局部可涂抹含凡士林、羊毛脂的润唇膏形成保护膜。若出现红肿、糜烂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红霉素软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药物。

保持室内湿度,外出佩戴口罩减少寒风刺激,有助于预防唇炎复发。

李胜锋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学

有脑血栓应该注意什么?

脑血栓患者需注意控制基础疾病、规范用药、调整生活方式、监测症状变化及预防复发。主要有控制血压血糖、遵医嘱抗凝治疗、低盐低脂饮食、定期复查和康复训练。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脑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保持血压低于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患者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概率。建议使用电子血压计早晚测量并记录,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

2、规范用药治疗

脑血栓急性期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预防复发。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出现牙龈出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调整饮食结构

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限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增加深海鱼类摄入,其富含的ω-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每日保证500克新鲜蔬菜水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可提供充足的钾离子帮助调控血压。

4、症状监测管理

密切观察言语功能、肢体活动等神经功能变化,突发口角歪斜或肢体无力需立即就医。使用NIHSS量表定期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记录行走步态和握力变化。合并房颤患者应特别注意心悸症状,新发心慌气促可能提示血栓脱落风险。

5、预防复发措施

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步行等,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冬季注意头部保暖,寒冷刺激可能诱发血管痉挛。康复期患者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和肢体功能锻炼。

脑血栓患者需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每日用药情况和血压血糖值。家属应学会识别嗜睡、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饮水要充足,每日尿量维持在合理范围。外出时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病史和用药信息,定期到神经内科随访评估血管状况。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结合物理治疗改善运动功能障碍。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胃热 冻疮 百日咳 高血压 肌无力 胃肿瘤 剥脱性皮炎 慢性筛窦炎 肱骨髁间骨折 基质性角膜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