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育儿 > 学龄前

宝宝在幼儿园总是好动,坐不住,宝宝好动是什么造成的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幼儿园体检视力0.8正常吗?

幼儿园体检视力0.8属于正常范围。儿童视力发育存在个体差异,3-6岁儿童正常视力参考值为0.5-1.0,主要与年龄发育、屈光状态、用眼习惯、遗传因素、环境光线等因素相关。

1、年龄发育:

3岁儿童平均视力为0.6,4岁达0.8,5-6岁可达1.0。视力发育呈渐进式,部分儿童可能存在短暂性屈光不正,随眼球发育可自然改善。建议每3-6个月复查视力变化趋势。

2、屈光状态:

轻度远视在学龄前儿童中较常见,属于生理性远视储备。若远视度数超过200度或合并散光,可能影响视力发育。需通过散瞳验光排除病理性屈光不正。

3、用眼习惯: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电子屏幕使用过度可能导致调节紧张,表现为暂时性视力波动。建议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单次近距离用眼不超过20分钟。

4、遗传因素:

父母有高度近视或弱视病史的儿童,需更密切监测视力发育。此类儿童出现屈光不正的风险较普通儿童高3-5倍,建议每3个月进行专业视力筛查。

5、环境光线:

阅读照明不足、屏幕蓝光暴露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视力检测结果。建议保持300-500勒克斯的阅读光照度,避免在黑暗环境下使用电子设备。

日常需保证均衡营养摄入,特别注意维生素A胡萝卜、菠菜、DHA深海鱼、叶黄素蛋黄等视觉发育关键营养素。控制甜食摄入量,过量糖分可能影响巩膜强度。建议每天进行乒乓球、羽毛球等追踪类球类运动,促进双眼协调功能发育。若连续两次复查视力低于同龄标准或双眼差异大于两行,需及时就诊眼科进一步检查。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孩子好动和多动症的区别是什么?

孩子好动与多动症的核心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具有自控力及社会功能损害程度。好动属于正常儿童活泼表现,多动症则属于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冲动行为及过度活动难以约束。

1、行为目的性:

正常好动儿童的行为通常有明确目的,如对新鲜事物好奇或精力旺盛。多动症患儿的行为往往无目的性,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奔跑、攀爬等,且难以被家长指令制止。

2、注意力持续时间:

好动儿童在感兴趣活动中能保持较长时间专注,如搭积木或看动画片可达30分钟以上。多动症患儿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缩短,即使感兴趣的事也常中途分心,学校课堂上更易出现走神现象。

3、行为控制能力:

正常儿童在陌生环境或需要遵守规则时会主动调节行为,如医院候诊时能安静等待。多动症患儿自我控制能力显著不足,明知行为不当仍难以克制,常伴随插话、抢答等冲动表现。

4、社会功能影响:

好动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通常不受影响。多动症患儿因行为问题易引发同伴冲突,50%以上伴有学习困难,部分存在对立违抗等情绪障碍。

5、发育进程差异:

正常好动现象随年龄增长逐渐改善,青春期后多自行消失。多动症症状可持续至成年期,约60%患儿青春期后仍存在注意力缺陷,30%需要持续干预。

日常观察中可记录孩子行为发生的频率、场景及后果,避免在疲劳或饥饿时评估。保证每日60分钟户外活动有助于释放精力,饮食上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若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影响学习和社交,建议到儿童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诊断需结合教师问卷、行为观察量表等工具综合判断。非药物治疗包括行为矫正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孩子正常的好动与多动症的区别?

孩子正常好动与多动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行为目的性、自控力及社会功能影响三个方面。正常好动儿童的行为具有情境适应性,而多动症患儿的行为则表现为跨情境、持续性的功能损害。

1、行为目的性:

正常好动儿童的活动多与兴趣相关,能专注于感兴趣的任务,如完成积木搭建或绘画时会保持注意力。多动症患儿则表现出无目的性活动,即使在需要安静的场景如课堂也会频繁离座,且活动内容与当前任务无关。

2、注意力持续时间:

正常儿童注意力时长符合年龄特征,6岁儿童可维持15-20分钟专注力。多动症患儿注意力持续时间显著缩短,易受无关刺激干扰,表现为频繁切换活动,难以完成需要持续注意的任务如作业或听讲。

3、行为控制力:

正常儿童能根据环境要求调节行为,在需要安静的场所可抑制冲动。多动症患儿存在抑制功能缺陷,典型表现为不假思索地插话、抢夺物品,即使明知行为不当仍难以自控。

4、社会功能影响:

正常好动不影响学业和人际关系,儿童能遵守集体规则。多动症患儿常因行为问题导致学习效率低下,50%以上伴随同伴关系障碍,易因冲动行为引发冲突。

5、发展轨迹差异:

正常好动随年龄增长逐渐改善,青春期前多能建立良好行为调控。多动症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约70%患儿症状会延续至青少年期,30%持续到成年。

日常观察中需注意区分情境性行为与跨情境症状。建议记录孩子在不同场景家庭、学校、游乐场的行为表现,若存在持续性功能损害,可进行专业评估。保持规律作息、增加户外活动有助于改善注意力,但确诊多动症需由专科医生通过行为量表、脑功能检查等综合判断。避免简单以活跃程度作为判断标准,重点评估行为对学习、社交的实质性影响。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上幼儿园必须打的疫苗都有哪些?

上幼儿园必须接种的疫苗主要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这些疫苗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是入园体检的必备项目。

1、卡介苗:

卡介苗用于预防结核病,通常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接种后局部可能出现小溃疡,属于正常免疫反应。未接种者需在入园前补种,并持接种证明办理入园手续。

2、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需完成三针接种程序,分别在出生时、1月龄和6月龄接种。该疫苗能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入园前需查验接种记录,抗体不足者需加强免疫。

3、脊髓灰质炎疫苗:

包括口服减毒活疫苗和注射灭活疫苗两种剂型,需完成4剂次接种。该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部分幼儿园会要求提供强化免疫接种证明。

4、百白破疫苗: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需完成4剂基础免疫。3-6岁儿童入园前需完成1剂加强接种,部分地区还要求提供抗体检测报告。

5、麻疹疫苗:

8月龄接种麻疹疫苗第一剂,18-24月龄接种第二剂。该疫苗预防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入园时需确认已完成两剂接种。

除上述必种疫苗外,建议根据季节和地区流行病学特点,选择性接种水痘疫苗、手足口病疫苗、流感疫苗等二类疫苗。接种后需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入园时需提交原件及复印件。若存在疫苗接种禁忌症,需由指定医疗机构出具暂缓接种证明。日常注意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接种后三天内避免剧烈运动,出现持续高热或异常反应需及时就医。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去幼儿园锻炼有效果吗?

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去幼儿园锻炼可能有一定效果。幼儿园环境可通过同伴互动、语言刺激、结构化活动、模仿学习、专业引导等方式促进语言发展,但效果因人而异。

1、同伴互动:

幼儿园集体生活提供大量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孩子在游戏、合作活动中会自然产生语言需求,这种社交压力可能激发表达欲望。常见表现为从简单词汇模仿逐渐过渡到主动对话,但需注意部分孩子可能因交流受挫产生回避行为。

2、语言刺激:

幼儿园教师会使用儿歌、故事等规范化语言输入,这种重复性、节奏性强的语言模式有助于孩子建立语音意识。每日固定的集体活动如点名、天气播报等程式化语言练习,能强化基础表达能力。

3、结构化活动:

幼儿园设计的主题课程包含大量语言训练元素,如角色扮演需要描述场景,手工活动需跟随指令。这种目标明确的训练比家庭随机教育更系统,但需配合个体差异调整难度。

4、模仿学习:

儿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学习语言是重要发展途径。在幼儿园环境中,孩子能同时接触教师标准发音和同伴多样化表达,这种多维度模仿对语音、语法、语用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5、专业引导:

部分幼儿园配备专业教师或开展语言训练课程,能针对性设计口腔肌肉训练、听觉辨识等专业活动。但普通幼儿园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可能无法识别特殊语言障碍。

建议每日保证30分钟亲子共读时间,选择画面丰富、句式重复的绘本;鼓励孩子参与购物问价、接打电话等生活场景对话;注意观察孩子对拟声词、韵律游戏的兴趣程度,这些都能辅助幼儿园的教育效果。若半年后仍无改善,需到儿童保健科进行专业语言评估。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脑疝 腱鞘囊肿 髋臼骨折 肩神经损伤 桡骨颈骨折 假性尖锐湿疣 病毒性出血热 骨膜外骨肉瘤 眶下间隙感染 大泡性角膜病变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