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抑郁症中药治疗厌食症的方法有哪些?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双相情感障碍会厌食症吗?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厌食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发生。双相情感障碍与厌食症属于不同精神疾病,但情绪波动可能间接影响进食行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抑郁发作期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表现。情绪低落导致对食物兴趣降低,自主进食减少,可能伴随消化功能紊乱。躁狂发作时部分患者因精力过度消耗而进食不规律,但通常不会直接表现为厌食。疾病本身不会直接破坏消化系统功能,但长期情绪波动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肠蠕动和饥饿感调节。

少数情况下,双相情感障碍可能共病神经性厌食症。这类患者同时存在对体型的病态恐惧和情绪极端波动,需通过精神科评估鉴别。共病患者可能出现刻意节食、催吐等行为,与单纯情绪相关的食欲变化不同。青少年患者更需关注共病风险,快速体重下降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等躯体问题。

若出现持续食欲减退伴体重明显下降,建议尽早就医评估。精神科医生会通过情绪量表、进食行为问卷等工具区分病因。治疗需兼顾情绪稳定和营养支持,碳酸锂片、丙戊酸钠缓释片等心境稳定剂可改善核心症状,营养科会制定高热量饮食方案。家属应记录患者每日进食量和情绪变化,避免强制进食引发抵触。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神经性厌食症怎么办?

神经性厌食症可通过心理治疗、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家庭干预、住院治疗等方式改善。神经性厌食症通常由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压力、遗传倾向、神经生物学异常、家庭环境等因素引起。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核心干预手段,帮助患者纠正扭曲的体像认知和进食行为。治疗需持续数月,过程中可能伴随情绪波动。针对青少年患者,家长需配合记录饮食日记并参与家庭治疗会谈。部分患者可尝试辩证行为疗法以缓解情绪性进食回避。

2、营养支持

注册营养师会制定渐进式营养计划,初始阶段每日摄入1200-1500千卡,逐步增至2000千卡以上。重点补充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粉、维生素D钙复合剂及ω-3脂肪酸。家长需监督每餐食物种类和分量,避免患者隐藏或丢弃食物。

3、药物治疗

奥氮平片可用于改善体像障碍和焦虑症状,氟西汀胶囊能辅助预防复发,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可调节闭经症状。所有药物均需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心电图和电解质。禁止自行调整剂量或突然停药。

4、家庭干预

采用莫兹利家庭治疗模式,要求家长暂时接管患者饮食管理权。治疗师会指导家庭成员避免体重讨论,改用中性语言沟通。建议每周举行3次家庭共餐,营造放松的进食环境。兄弟姐妹需获得心理支持以减少家庭系统压力。

5、住院治疗

当体重指数低于15或出现心动过缓等危象时需强制住院。治疗方案包括鼻饲营养支持、静脉补钾和心电监护。住院期间同步开展团体心理治疗,帮助患者重建正常进食节律。出院标准需同时满足体重恢复和心理健康评估达标。

神经性厌食症康复期需维持规律三餐和适度运动,避免称重频率超过每周1次。家庭成员应持续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定期复诊评估营养状况。建议在家中存放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如坚果酱和全脂乳制品,减少低卡食品储备。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反复,需保持耐心并及时寻求专业支持。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厌食症的初期症状有哪些?

厌食症的初期症状主要包括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和对食物的排斥心理。

厌食症患者在初期可能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表现为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减少,甚至拒绝进食。体重下降是另一个常见症状,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减轻。心理方面,患者可能对食物产生排斥心理,害怕进食会导致体重增加,进而采取节食或过度运动的行为。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有情绪低落、焦虑或易怒等情绪变化。这些症状若持续存在,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严重的营养不良和身体机能障碍。

建议出现上述症状时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同时保持规律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症状。

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引起小儿厌食症的原因是什么?

小儿厌食症可能与遗传因素、喂养方式不当、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可能导致部分儿童对食物气味或质地的敏感性增强,表现为长期食欲低下。喂养方式不当包括强迫进食、餐前零食过多、饮食结构单一等行为,容易使儿童产生抵触心理。胃肠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疾病会直接影响进食欲望,常伴随腹胀、恶心等症状。

日常需注意营造轻松就餐环境,避免强迫喂食,可尝试少量多餐并搭配色彩丰富的食物。若症状持续或伴随体重下降,建议及时就医评估。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青春期厌食症病因有哪些 青春期厌食症的3个病因分析?

青春期厌食症可能与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神经内分泌紊乱有关。

遗传因素在青春期厌食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心理社会因素包括过度追求苗条体型、家庭关系紧张、学业压力过大等,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神经内分泌紊乱表现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异常,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女性可能出现闭经,男性可能出现性欲减退。

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节食,家长需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并及时疏导。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痛风 膀胱出血 额叶肿瘤 腱鞘囊肿 皮下结节 肝功能异常 神经性厌食 鼻咽良性肿瘤 蝶骨嵴脑膜瘤 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