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佝偻病主要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磷代谢,导致骨骼发育异常,表现为方颅、鸡胸、X型腿或O型腿等典型症状。
1、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关键营养素。当体内维生素D不足时,肠道对钙的吸收率显著下降,血钙水平降低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导致骨骼中的钙被动员入血,长期可造成骨骼矿化障碍。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未补充的母乳喂养儿更易缺乏。
2、日照不足:
皮肤通过紫外线照射可合成维生素D3。现代儿童户外活动减少、防晒措施过度、雾霾天气等因素均会影响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建议婴幼儿每日接受10-15分钟日光照射,但需避开强光时段。
3、摄入不足:
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有限,主要存在于海鱼、蛋黄、动物肝脏等。辅食添加不及时或挑食偏食的儿童易出现摄入不足。我国建议出生后数日即开始每日补充400IU维生素D制剂。
4、吸收障碍:
慢性腹泻、乳糜泻、肝胆疾病等会影响脂肪吸收,而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此类患儿更易出现缺乏。炎症性肠病患儿需监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
5、代谢异常:
肝肾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过程。维生素D需经肝脏25-羟化酶和肾脏1α-羟化酶两次转化才具生物活性。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儿需直接补充活性维生素D制剂。
预防佝偻病需保证每日维生素D摄入,鼓励适量户外活动。哺乳期母亲应补充维生素D,婴儿出生后尽早开始补充。已确诊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治疗剂量的维生素D,并定期监测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水平。日常可适当增加富含钙质的食物如奶酪、芝麻酱、虾皮等,但需注意避免与影响钙吸收的菠菜、竹笋等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同食。运动方面建议进行适度的负重运动如爬行、站立等,促进骨骼发育。
妊娠呕吐是孕妇在怀孕早期常见的生理现象,可能由激素水平变化、胃肠道功能改变、心理压力、代谢异常、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通常可通过饮食调节、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1、激素变化:怀孕后体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雌激素水平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导致恶心呕吐。建议少食多餐,避免空腹,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2、胃肠功能:怀孕后胃肠蠕动减慢,胃酸分泌增加,易引发反酸和呕吐。可通过进食少量苏打饼干、姜茶等缓解症状,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3、心理压力:孕妇对怀孕的紧张情绪可能加重呕吐反应。保持心情放松,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缓解焦虑。
4、代谢异常:孕期代谢加快,血糖波动可能引发恶心。建议定时进食,避免低血糖,选择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全麦面包、香蕉等。
5、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B6等营养素可能加重呕吐。可通过补充复合维生素或食用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等改善症状。
妊娠呕吐期间,孕妇应保持饮食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或孕妇瑜伽,有助于促进消化和缓解压力。若呕吐严重,需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止吐药物如维生素B6片、甲氧氯普胺片或多潘立酮片,必要时进行静脉补液治疗。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