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荨麻疹

血热病会引起荨麻疹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的护理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整饮食、监测体温、保持环境舒适等方式进行。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身体,特别是腋下、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有助于散热。冰袋或冷毛巾敷额头也能缓解不适,但避免直接接触皮肤过久,防止冻伤。

2、补充水分:发热时身体水分流失加快,需多饮温水或淡盐水,避免含糖饮料。口服补液盐可帮助维持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

3、调整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蔬菜汤等,避免油腻、辛辣食物。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4、监测体温:定时测量体温,记录变化趋势。若体温持续升高或超过38.5℃,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5、保持环境舒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以免影响散热。

发热期间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清淡为主,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豆腐等。保持心情放松,避免焦虑情绪影响恢复。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发热病人常见的热型?

发热病人常见的热型包括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和波状热。稽留热表现为体温持续在39-40℃之间,波动幅度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疾病。弛张热的特点是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超过1℃,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间歇热表现为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迅速降至正常,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升高,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回归热的特征是体温急剧上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后骤降至正常,经过数天无热期后又再次升高,见于回归热、布氏杆菌病等。波状热的体温逐渐上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经过数天无热期后又再次上升,常见于布氏杆菌病、霍奇金病等。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之间,波动幅度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疾病。治疗上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抗感染治疗,如伤寒可使用氯霉素、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超过1℃,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抗生素或抗风湿药物,如败血症可使用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同时监测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迅速降至正常,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升高,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治疗上需使用抗疟药物如氯喹、青蒿素,或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同时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

4、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后骤降至正常,经过数天无热期后又再次升高,见于回归热、布氏杆菌病等。治疗需使用四环素、多西环素等抗生素,同时注意隔离和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5、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经过数天无热期后又再次上升,常见于布氏杆菌病、霍奇金病等。治疗需使用利福平、链霉素等抗生素,或进行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

发热病人应注意饮食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定期监测体温,及时就医。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拉沙热病毒可以治好吗?

拉沙热病毒可通过抗病毒药物、支持治疗、预防感染等方式治疗。拉沙热通常由拉沙病毒感染引起,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或排泄物传播。

1、抗病毒治疗:拉沙热的治疗首选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利巴韦林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发挥作用,常用剂量为每天30-35 mg/kg,分3次口服或静脉注射。早期使用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其他抗病毒药物如法匹拉韦、瑞德西韦也可用于辅助治疗。

2、支持治疗:拉沙热患者常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需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发热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每次500 mg,每日3-4次。呕吐和腹泻需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严重病例需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呼吸支持。

3、预防感染:拉沙热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预防感染的关键是阻断传播途径。避免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排泄物,处理污染物时需佩戴手套和口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环境。在疫区避免食用生肉或未经处理的动物产品。

4、早期诊断:拉沙热的早期诊断对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进行病毒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提高治愈率。

5、隔离措施:拉沙热患者需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隔离病房需配备负压通风系统,医护人员需穿戴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装备。患者的体液和排泄物需进行消毒处理,医疗废物需按照感染性废物处理规范处置。

拉沙热患者需注意饮食营养,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恐惧,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温热病的中医什么病?
温热病在中医中属于外感热病范畴,治疗以清热解毒、透邪外出为主,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热毒内盛的情况。温热病多因外感风热、暑湿或内热积聚所致,治疗需辨证施治,结合药物、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 1、温热病的病因包括外感风热、暑湿侵袭或内热积聚。外感风热常见于春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易受风热邪气侵袭;暑湿则多因湿热环境或饮食不当,导致湿热内蕴;内热积聚则与情绪波动、饮食辛辣、熬夜等因素相关,导致体内热毒内生。 2、治疗温热病的中医方法包括药物、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方面,常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清热解毒方剂,帮助透邪外出;饮食上,建议多食用绿豆、冬瓜、苦瓜等清热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活方式上,保持室内通风,适当运动促进排汗,避免过度劳累。 3、温热病的预防关键在于增强体质和避免外邪侵袭。平时可通过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增强免疫力;饮食上保持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果;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内热积聚的风险。 温热病的治疗和预防需综合运用中医药物、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关键在于清热解毒、透邪外出,同时增强体质,避免外邪侵袭。通过辨证施治和日常调理,可有效缓解症状并预防复发。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补充水分和营养支持。物理降温可通过温水擦浴、冰袋冷敷和调节室温实现;药物降温常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阿司匹林;补充水分和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 1、物理降温是处理高热的首选方法。温水擦浴通过蒸发带走体表热量,水温应控制在32-34℃;冰袋冷敷适用于额头、腋下和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每次不超过20分钟;调节室温保持在22-24℃,避免过度保暖或受凉。 2、药物降温适用于体温超过38.5℃或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对乙酰氨基酚是首选退热药,成人每次500-1000mg,间隔4-6小时;布洛芬具有抗炎作用,成人每次200-400mg,间隔6-8小时;阿司匹林适用于成人,每次300-500mg,间隔4-6小时,但儿童禁用。 3、补充水分对高热病人至关重要。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ml温水,可选择淡盐水、电解质饮料或果汁;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品,以免加重脱水;观察尿量和颜色,确保每日尿量在1500ml以上。 4、营养支持有助于恢复体力。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粥、面条等;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牛奶、豆腐等;补充维生素C,可食用新鲜水果或果汁;少量多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 5、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每2-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记录体温变化曲线;观察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和皮肤颜色;注意有无寒战、出汗、头痛、呕吐等症状;如出现持续高热、意识障碍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 高热病人的护理需要综合运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补充水分和营养支持等措施,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病人安全舒适,促进康复。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鼓膜炎 丙酸血症 亨廷顿病 发作性睡病 颈椎半脱位 假性动脉瘤 髋关节结核 迟发性运动障碍 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 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