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打水光肉芽肿一年了还没好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肉芽组织与肉芽肿区别?

肉芽组织与肉芽肿是两种不同的病理学概念,前者为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增生性组织,后者为慢性炎症形成的特异性结节状病变。

1、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是机体修复损伤时形成的富含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临时性结构。主要由内皮细胞、炎性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外观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湿润。常见于皮肤溃疡、手术切口愈合期或骨折后骨痂形成阶段,具有填补缺损、抗感染和分泌生长因子的功能。随着修复进程,肉芽组织逐渐转变为瘢痕组织。

2、肉芽肿

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聚集形成的慢性炎症性病灶,中心常见坏死或异物,外围有淋巴细胞和纤维组织包绕。典型代表如结核结节、类风湿结节或异物肉芽肿,多因病原体持续刺激或免疫异常导致。病理特征为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可能伴随干酪样坏死,需通过组织活检确诊。

创伤恢复期应保持肉芽组织清洁干燥,避免机械刺激。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炎症指标,结核性肉芽肿需规范抗结核治疗。两者均需避免继发感染,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出现异常增生或破溃应及时就医。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肉芽肿和肉芽组织的区别?

肉芽肿和肉芽组织是两种不同的病理学概念,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形成的局限性慢性炎症病灶,肉芽组织则是伤口修复过程中富含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临时性结缔组织。

1、定义差异

肉芽肿属于特异性炎症反应,常见于结核病、结节病等慢性感染或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聚集形成结节状结构。肉芽组织属于非特异性修复反应,见于创伤、溃疡等组织缺损部位,由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构成,后期会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

2、形成机制

肉芽肿形成需要持续抗原刺激,通过T细胞介导的IV型超敏反应引发巨噬细胞活化与聚集。肉芽组织形成源于组织损伤后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属于机体对损伤的标准修复程序。

3、组织学特征

肉芽肿中央常见坏死或病原体,周围环绕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在外周呈袖套样分布。肉芽组织显微镜下可见大量与创面垂直生长的毛细血管,间质中充满水肿液和中性粒细胞,胶原纤维排列松散。

4、临床意义

肉芽肿提示存在持续性病原体感染或自身免疫异常,需通过病原学检查或活检明确病因。肉芽组织是愈合良好的标志,但过度增生可能形成赘生物影响愈合,需通过清创或压迫治疗控制生长速度。

5、转归方向

肉芽肿可能长期存在或钙化,治愈后仍会残留纤维包裹灶。肉芽组织随着修复进展,毛细血管退化、胶原重塑,最终转变为苍白致密的瘢痕组织,完成修复使命后完全消失。

日常护理中,对于肉芽肿性疾病需遵医嘱完成全程抗感染或免疫调节治疗,定期复查病灶变化。存在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的伤口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机械刺激,可局部使用水胶体敷料调控湿润环境促进改建。两类情况均需监测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及时就医处理。

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鼻恶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

鼻恶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鼻腔溃疡、鼻塞、鼻出血、面部肿胀和全身症状。鼻恶性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鼻腔及周围组织慢性进行性坏死性肉芽肿性疾病,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1、鼻腔溃疡

鼻腔溃疡是鼻恶性肉芽肿的早期表现,患者鼻腔黏膜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溃疡,溃疡边缘不规则,底部覆盖坏死组织,伴有明显疼痛感。随着病情发展,溃疡可向周围组织扩散,导致鼻中隔穿孔或硬腭破坏。

2、鼻塞

鼻塞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早期可能为单侧鼻塞,后期可发展为双侧持续性鼻塞。鼻塞主要由鼻腔内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炎症反应导致鼻腔通气受阻引起,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呼吸功能。

3、鼻出血

鼻出血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鼻腔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与鼻腔溃疡破坏血管有关。出血症状在疾病进展期更为明显,可能伴有血性分泌物,长期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等并发症。

4、面部肿胀

面部肿胀多出现在疾病中晚期,表现为鼻部及周围软组织肿胀,可能伴有压痛。肿胀范围可逐渐扩大,严重时可导致面部畸形,影响外观和正常功能。

5、全身症状

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多见于疾病晚期。这些症状与机体对慢性炎症的反应有关,提示疾病已进入全身性阶段,可能伴有其他器官受累表现。

鼻恶性肉芽肿患者应注意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用力擤鼻或挖鼻,防止加重鼻腔损伤。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增强机体抵抗力。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粉尘,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减少对鼻腔的刺激。

张楠

主任医师 济南市中心医院 肿瘤综合科

肉芽肿乳腺炎多久能好?

肉芽肿乳腺炎一般需要3-6个月恢复,实际时间受到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选择、个体免疫状态、是否合并感染、日常护理配合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病情严重程度

早期局限性病变患者恢复较快,若已形成多发脓肿或累及皮肤,愈合时间明显延长。病灶范围小于乳房四分之一者,通常3个月内可缓解;范围超过一半者可能需要半年以上治疗。超声检查显示的病灶大小与数量是重要评估指标。

2、治疗方案选择

单纯药物治疗需持续4-8周,常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配合甲氨蝶呤。合并手术引流者恢复期缩短1-2个月,但需注意术后创面护理。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缩短病程,如蒲公英等中药外敷可促进炎症吸收。

3、个体免疫状态

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疗效较差,可能需要延长激素使用周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发病者因激素水平变化,恢复时间比普通患者增加30-50天。定期检测C反应蛋白可反映免疫调节效果。

4、合并感染情况

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需加用头孢呋辛等抗生素,治疗周期延长2-3周。反复穿刺抽脓可能导致二次感染,细菌培养阳性者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5、护理配合程度

坚持佩戴支撑胸罩能减轻乳房坠胀感,每日热敷3次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严格忌口辛辣刺激食物,保持乳头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减少乳房震荡。

治疗期间应每月复查乳腺超声,观察病灶变化情况。恢复期建议增加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进行上肢舒缓运动。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状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免疫功能。若出现新发硬结或疼痛加剧,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蓝鼓膜与胆固醇肉芽肿是什么病?

蓝鼓膜与胆固醇肉芽肿是两种不同的耳部疾病,蓝鼓膜多与鼓室内含铁血黄素沉积或先天性异常有关,胆固醇肉芽肿则因胆固醇结晶沉积引发慢性炎症反应。

1、蓝鼓膜病因:

蓝鼓膜主要表现为鼓膜呈现蓝灰色,常见于自发性鼓室积血或外伤后。可能与颞骨骨折、血管畸形或凝血功能障碍有关,部分病例存在先天性中耳结构异常。典型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闷胀感,严重时可伴随眩晕。

2、胆固醇肉芽肿机制:

胆固醇肉芽肿多因中耳通气障碍导致负压,引起黏膜出血后胆固醇结晶沉积。常见于慢性中耳炎或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病理特征为巨细胞包裹的胆固醇裂隙,伴随含铁血黄素沉积的肉芽组织增生。

3、蓝鼓膜诊断:

需通过耳内镜观察鼓膜色泽变化,结合颞骨CT评估中耳及乳突情况。听力学检查多显示传导性耳聋,必要时需进行鼓膜穿刺以鉴别浆液性积液或血性积液。

4、胆固醇肉芽肿治疗:

轻症可采用鼓膜置管改善通气,严重者需行乳突切除术清除病变。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合并感染时需使用抗生素。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5、疾病关联性:

两种疾病均可导致鼓室积液,但胆固醇肉芽肿更易形成于乳突气房。蓝鼓膜可能作为胆固醇肉芽肿的继发表现出现,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范围。

日常需避免用力擤鼻及耳道进水,保持咽鼓管通畅可降低发病风险。建议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摄入以增强血管弹性,适度进行耳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出现持续耳鸣或听力骤降时应及时就诊,避免高空飞行或潜水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定期耳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鼓膜颜色异常或中耳积液。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便秘 脓癣 军团病 脑血管病 皮肤炭疽 肩手综合征 慢性胆管炎 输尿管结石 胎儿脊柱裂 甲状舌管囊肿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