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药剂科

氯丙嗪用药的注意事项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压状态应选用什么药物?

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压状态可选用盐酸去氧肾上腺素、重酒石酸间羟胺或多巴胺等升压药物。低血压的发生主要与氯丙嗪的α受体阻断作用、血管扩张效应、中枢性血压调节抑制、体位性低血压风险及个体敏感性差异有关。

1、α受体阻断作用:

氯丙嗪通过阻断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抑制血管收缩功能,导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临床处理时可选择直接激动α受体的盐酸去氧肾上腺素,该药能对抗氯丙嗪的阻断效应,恢复血管张力。

2、血管扩张效应:

药物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舒张作用会加重低血压。重酒石酸间羟胺作为α和β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收缩血管和增强心肌收缩力双重机制提升血压,适用于中度血压下降情况。

3、中枢调节抑制:

氯丙嗪抑制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减弱血压调节反射。多巴胺在低剂量时可选择性激动多巴胺受体和β1受体,既能增加肾血流又增强心输出量,适合伴有心率减慢的患者。

4、体位性低血压:

快速体位变化时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此时需立即平卧并抬高下肢。严重持续低血压可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该药强效收缩血管,但需严密监测防止血压骤升。

5、个体敏感性差异:

老年患者及低血容量者更易发生显著低血压。处理时应先评估血容量状态,必要时补充生理盐水,再考虑联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避免单一药物大剂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需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变化,起始采用最低有效剂量,根据血压反应逐步调整。患者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出现头晕等前驱症状时立即坐下或平卧。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谨慎选择升压药物,建议在心电监护下进行药物调整。日常注意记录血压波动情况,定期复查电解质及肝肾功能,长期使用氯丙嗪者需定期评估体位性低血压风险。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氯丙嗪可以静脉注射吗?

氯丙嗪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不良反应。氯丙嗪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也可用于控制严重的恶心呕吐。静脉注射需严格遵循剂量和操作规范,以确保安全性和疗效。

1、适应症:氯丙嗪静脉注射主要用于急性精神症状或严重恶心呕吐的紧急处理。在精神疾病急性发作期,如躁狂或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严重兴奋、攻击行为时,静脉注射可快速缓解症状。对于化疗后或术后难以控制的恶心呕吐,静脉注射也具有一定效果。

2、剂量与用法:静脉注射氯丙嗪的剂量需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及病情调整。成人常用剂量为25-50mg,溶于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注射,注射时间不少于1分钟。儿童剂量需按体重计算,通常为0.5-1mg/kg。注射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3、注意事项:静脉注射氯丙嗪可能引起低血压、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注射后需让患者平卧至少30分钟。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疼痛、红肿,需注意无菌操作。有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用,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4、药物相互作用:氯丙嗪与降压药、抗胆碱药、镇静催眠药等合用时需谨慎,可能增强中枢抑制作用。与抗心律失常药合用可能增加心脏毒性。静脉注射前需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5、禁忌症:对吩噻嗪类药物过敏、昏迷状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骨髓抑制等患者禁用氯丙嗪静脉注射。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及儿童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

氯丙嗪静脉注射需在医疗机构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注射后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日常生活中,患者需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有助于病情恢复。定期复查肝肾功能,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氯丙嗪过量引起低血压应选用什么药?
氯丙嗪过量引起低血压时,可选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等升压药物进行治疗。低血压的发生与氯丙嗪对α-肾上腺素能受体的阻断作用有关,导致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1、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强效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够直接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使用时需通过静脉注射,剂量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通常起始剂量为0.05-0.1 μg/kg/min,逐渐增加至目标血压。 2、多巴胺是一种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升压药物,低剂量时主要激动多巴胺受体,增加肾血流;中等剂量时激动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加心输出量;高剂量时激动α-肾上腺素能受体,收缩血管。常用剂量为2-20 μg/kg/min,静脉滴注。 3、苯肾上腺素也是一种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治疗低血压。其作用机制与去甲肾上腺素类似,但作用时间较短。常用剂量为0.1-0.5 mg,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在使用升压药物的同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尿量等生命体征,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对于氯丙嗪过量引起的低血压,还应及时停用氯丙嗪,并采取其他支持治疗措施,如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若患者出现严重低血压或休克,需立即就医,进行进一步抢救治疗。 氯丙嗪过量引起低血压时,及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等升压药物是关键,同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氯丙嗪长期大剂量应用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氯丙嗪长期大剂量应用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迟发性运动障碍,表现为不自主、重复性运动,需尽早停药并接受综合治疗。停药、药物调整、物理治疗是主要干预手段。 1、迟发性运动障碍是氯丙嗪长期大剂量应用导致的多巴胺受体超敏感化所致。多巴胺受体长期被阻断后,神经元适应性增强,停药后受体过度激活,引发异常运动。这种反应通常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涉及面部、四肢和躯干的不自主运动,如眨眼、咀嚼、躯干扭动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的首要措施是停药。尽早停用氯丙嗪或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减少多巴胺受体的进一步超敏感化,减轻症状。停药后,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逐渐缓解,但恢复时间因人而异,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3、药物治疗是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辅助手段。常用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氯硝西泮,可缓解运动症状;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能延缓症状进展;金刚烷胺通过调节多巴胺功能,可能改善部分患者的症状。药物选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副作用。 4、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针对不自主运动,个性化康复训练如平衡训练、肌肉放松训练,可增强运动控制能力;物理治疗如针灸、按摩,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结合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症状可能进一步缓解。 5、预防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关键在于合理用药。长期使用氯丙嗪时,应定期评估病情,避免不必要的长期大剂量用药;监测不良反应,早期发现运动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高风险人群如老年患者,更需谨慎用药,必要时选择替代药物。 长期大剂量使用氯丙嗪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需综合停药、药物及物理治疗,合理用药和早期干预是预防关键。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氯丙嗪类中毒如何判别?
氯丙嗪类药物中毒它是指因过量服用含有氯丙嗪类药物而导致的中毒反应。目前常用的氯丙嗪类药物,它主要有氯丙嗪、乙酰富马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也就因为在临床上使用,顾因此中毒与一般的毒性反应也较为常见的。如果误服超剂量服用氯丙嗪类药物而导致的一些反应,比如说头晕、嗜睡、表情淡漠、震颤、静坐不能、癫痫、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黄疸、心悸、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甚至导致休克等症状的话,首先要考虑这个药物过量或者是中毒反应。首先去急诊科就诊,检验相关的血、尿常规和胃内容物来鉴别毒物。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来评估中毒的严重程度。诊断主要依据病史,服药病史。还有一些临床表现,比如说头晕、表情淡漠、震颤、静坐不能等一些神经系统的表现,结合血尿胃内容物的毒物的鉴定等可以基本做出诊断。治疗的话,主要是一个清淡的饮食,容易消化的高营养的饮食,忌烟酒等。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热门标签

绝育 乳腺增生 贾第虫病 急性咽炎 骨化性肌炎 泌尿系结石 阿-斯综合征 变形骨盆难产 舌咽神经损伤 急性肾小球肾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