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呼吸科 > 支气管炎

儿童支气管炎久咳不愈怎么办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长期不运动久坐会导致胸闷气短吗?

长期不运动久坐确实可能导致胸闷气短,主要与心肺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受阻及肌肉萎缩有关。改善方法包括规律运动、调整坐姿和必要时就医评估。

1. 心肺功能下降

久坐使心肺长期处于低负荷状态,心肌收缩力减弱,肺活量逐渐降低。当突然需要增加活动量时,心脏泵血和肺部气体交换能力不足,出现缺氧症状。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循序渐进提高心肺耐力。

2. 血液循环障碍

长时间保持坐姿会压迫下肢血管,静脉回流受阻可能引发肺循环淤血。腰椎前凸姿势还会限制膈肌运动,影响呼吸深度。每坐1小时应起身活动5分钟,做踮脚尖、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回流。办公时可使用站立式办公桌,保持脊柱中立位。

3. 呼吸肌群退化

肋间肌和膈肌长期缺乏锻炼会导致收缩无力,深呼吸时出现牵拉痛。胸椎后凸姿势还会限制胸廓扩张度。可进行呼吸训练:平躺时在腹部放置书本,通过腹式呼吸抬起书本;或使用呼吸训练器每天练习3组,每组10次。

4. 潜在疾病风险

持续胸闷需排除冠心病、肺栓塞等急症。心电图异常可能表现为ST段改变,肺功能检查可发现限制性通气障碍。高血压患者久坐后血压波动大于20mmHg时,提示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建议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和D-二聚体检测。

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能显著改善心肺功能,工作时设置站立提醒。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未缓解,或伴随胸痛、晕厥等症状,需立即进行冠状动脉CT或肺动脉造影检查。定期进行体脂率和肌肉量检测,维持腰臀比小于0.9可降低代谢综合征风险。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慢性肾功能衰竭愈后怎么护理?
慢性肾功能衰竭愈后护理需通过饮食控制、规律用药和定期复查来维持肾功能稳定,延缓病情进展。饮食上应低盐低蛋白,避免高钾高磷食物;药物需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利尿剂等;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饮食控制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愈后护理的关键。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蛋白的饮食原则,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3-5克,蛋白质摄入量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通常为0.6-0.8克/公斤体重。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土豆等,高磷食物如奶制品、坚果、动物内脏等也应限制。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鱼肉、瘦肉,同时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避免营养不良。 2、规律用药对维持肾功能稳定至关重要。患者需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如ACEI/ARB类药物,控制血压在130/80 mmHg以下;利尿剂如呋塞米可帮助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减轻肾脏负担;必要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贫血,活性维生素D改善钙磷代谢。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 3、定期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患者应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监测电解质如血钾、血磷水平,评估贫血程度。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同时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相关并发症。 4、生活方式调整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改善代谢。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保持乐观心态,适当参与社交活动,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慢性肾功能衰竭愈后护理需要长期坚持,通过饮食控制、规律用药、定期复查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多方面综合管理,可以有效延缓肾功能恶化,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同时关注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深睡眠和浅睡眠这么久才合适,你达标了吗?
深睡眠和浅睡眠的合理比例是保证睡眠质量的关键,成年人每晚深睡眠应占总睡眠时间的20%-25%,浅睡眠占50%-60%。深睡眠有助于身体修复和免疫系统增强,浅睡眠则对记忆整合和情绪调节有重要作用。睡眠不足或比例失衡可能导致疲劳、注意力下降和免疫力降低。 1、深睡眠的作用和标准:深睡眠是睡眠周期中最关键的阶段,主要发生在睡眠的前半夜。它有助于身体组织的修复、生长激素的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增强。成年人每晚的深睡眠时间应达到1.5-2小时,占总睡眠时间的20%-25%。如果深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身体恢复不良、免疫力下降和慢性疲劳。 2、浅睡眠的作用和标准:浅睡眠是睡眠周期中的过渡阶段,主要发生在睡眠的后半夜。它对记忆的整合、情绪的调节和大脑的休息有重要作用。成年人每晚的浅睡眠时间应达到3-4小时,占总睡眠时间的50%-60%。浅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和注意力不集中。 3、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有助于建立稳定的生物钟。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入睡。适度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或游泳,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但避免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 4、饮食对睡眠的影响: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咖啡因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入睡,酒精虽然有助于快速入睡,但会干扰深睡眠。选择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和坚果,色氨酸是合成褪黑素的前体,有助于改善睡眠。避免睡前大量进食,过饱或过饿都会影响睡眠质量,建议睡前2小时内避免进食。 5、心理因素对睡眠的影响:管理压力和焦虑,长期的压力和焦虑会导致失眠和睡眠质量下降,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和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建立放松的睡前习惯,如泡热水澡、听轻音乐或阅读,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睡眠。如果长期存在睡眠问题,建议咨询专业进行睡眠评估和治疗。 深睡眠和浅睡眠的合理比例是保证睡眠质量的关键,通过保持规律的作息、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和管理心理压力,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如果长期存在睡眠问题,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为什么伤口愈合会痒?
伤口愈合时发痒是正常现象,通常与组织修复和神经再生有关。治疗上可通过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抓挠、使用止痒药物缓解不适。伤口愈合过程中,新生的神经末梢和胶原纤维在修复区域生长,刺激皮肤产生痒感。这种痒感通常表明伤口正在愈合,但过度抓挠可能导致感染或疤痕形成。 1、组织修复与神经再生:伤口愈合时,身体会启动修复机制,新生的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开始填充伤口区域。同时,神经末梢也在再生过程中,这些新生的神经对刺激更为敏感,容易产生痒感。这是伤口愈合的正常生理反应,通常无需过度担心。 2、炎症反应:伤口愈合初期,局部会伴随轻微的炎症反应,释放组胺等物质,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痒感。这种炎症反应是身体清除受损组织和启动修复的一部分,通常随着愈合进程逐渐减轻。 3、皮肤干燥:愈合过程中,伤口周围的皮肤可能因缺乏水分而变得干燥,进一步加重痒感。保持伤口周围皮肤的湿润,使用温和的保湿产品,可以有效缓解不适。 4、避免抓挠:抓挠伤口可能破坏新生的组织,增加感染风险,甚至导致疤痕形成。如果痒感难以忍受,可以使用冷敷或止痒药物,如含有氢化可的松的外用药膏,帮助缓解症状。 5、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清洁伤口,避免细菌感染,有助于加速愈合过程。使用温和的消毒液清洗伤口,并覆盖无菌敷料,可以减少外界刺激,降低痒感。 6、饮食与营养:摄入富含维生素C、锌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和瘦肉,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痒感。这些营养素对胶原蛋白的合成和细胞修复至关重要。 伤口愈合时的痒感是修复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通常无需过度干预。通过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抓挠、使用止痒药物和注意饮食营养,可以有效缓解不适,促进伤口顺利愈合。如果痒感持续加重或伴随红肿、渗液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可能。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痔疮手术伤口愈合用药?
痔疮手术伤口愈合可通过药物促进,常用药物包括抗生素、止痛药和促进愈合的外用药。痔疮手术后伤口愈合缓慢可能与局部感染、血液循环不良或护理不当有关,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并配合护理措施。 1、抗生素类药物:术后伤口容易发生感染,抗生素可预防或治疗感染。常用药物包括头孢类如头孢克洛、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和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使用抗生素需遵医嘱,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 2、止痛药物:术后疼痛可能影响恢复,适当使用止痛药可缓解不适。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和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注意止痛药的使用剂量和频率,避免副作用。 3、促进愈合的外用药:局部使用药膏或喷雾可加速伤口愈合。常用药物包括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复方角菜酸酯栓和红霉素软膏。这些药物可促进细胞再生、减少炎症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护理措施: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每日用温水坐浴,每次10-15分钟,可缓解疼痛并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避免便秘加重伤口负担。 5、生活习惯调整:避免久坐久站,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穿宽松透气的衣物,减少对伤口的摩擦。术后恢复期间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痔疮手术伤口愈合需综合药物和护理措施,抗生素预防感染,止痛药缓解不适,外用药促进愈合,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整,可有效加速恢复。若伤口出现红肿、渗液或持续疼痛,应及时就医处理。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虱病 胆囊癌 石棉肺 鼻硬结病 颈椎脱位 氯气中毒 慢性肠炎 甲-髌综合症 盘状红斑狼疮 慢性消化性溃疡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