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546人阅读
肠息肉未做病理检查可能与息肉体积较小、形态规则、内镜医生经验判断为良性有关。肠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取决于大小、形态、数量及内镜下特征,部分低风险息肉可暂不活检。
直径小于5毫米的广基息肉或表面光滑的带蒂息肉,在内镜下呈现典型良性特征时,医生可能根据临床经验直接切除而不送检。这类息肉通常生长缓慢,癌变概率极低,过度检查可能增加医疗成本与患者负担。内镜窄带成像或染色技术可辅助判断息肉性质,对无明显恶性特征的病灶可采取观察随访策略。患者若无家族史或肠道症状,定期复查肠镜比病理检查更具性价比。
部分特殊情况下未取病理可能存在医疗风险。直径超过10毫米的扁平息肉、表面糜烂出血的病灶或呈侧向发育型生长的病变,即使外观良性也应常规活检。炎症性肠病伴发的假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密集病灶需多点取样。若医生未按规范操作或设备无法进行精准评估,可能遗漏早期癌变。患者术后出现便血、腹痛等异常症状时,须补做病理明确诊断。
肠息肉患者应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避免长期摄入红肉及加工食品。术后1年内需按医嘱复查肠镜,日常注意观察排便习惯变化,出现持续腹痛或体重下降及时就诊。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进行常规肠癌筛查,有家族史者需缩短检查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