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33人阅读
宝宝肠道病毒感染通常由接触污染源、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病毒变异、群体传播等因素引起。肠道病毒感染可能表现为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接触污染源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玩具、餐具、食物或水源传播。婴幼儿常因啃咬不洁物品或饮用生水感染。家长需定期消毒宝宝接触的物体表面,避免食用未彻底清洗的蔬菜水果。发病后可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对症治疗。
2、免疫力低下早产儿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宝宝更易感染。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时,病毒易突破肠道屏障。表现为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干扰素α2b喷雾剂、匹多莫德颗粒等免疫调节药物,同时加强母乳喂养。
3、卫生习惯不良看护人员未洗手就接触宝宝,或便后清洁不彻底导致粪口传播。建议家长规范洗手流程,使用含氯消毒液处理排泄物。出现水样便时可配合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
4、病毒变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易发生基因重组,可能引发重症手足口病或脑膜炎。若宝宝出现肢体抖动、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就医。临床可能使用更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治疗。
5、群体传播托幼机构中通过飞沫或密切接触易造成暴发流行。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恢复期可服用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增强抵抗力,并用乳酸菌素片调节肠道菌群。
预防肠道病毒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餐具煮沸消毒15-20分钟,避免给宝宝食用生冷食物。保持居室通风,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发现宝宝尿量减少、眼眶凹陷等脱水表现时,应立即补充口服补液盐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