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578人阅读
肛裂通常由排便困难、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感染、肛门括约肌痉挛、分娩损伤等因素引起。肛裂主要表现为排便时疼痛、便血、肛门瘙痒等症状,可能与不良排便习惯、慢性便秘、肛管狭窄、炎症刺激、外伤等因素有关。
1、排便困难长期排便困难是肛裂最常见的原因,粪便干硬会导致肛管皮肤撕裂。用力排便时肛管承受的压力超过皮肤弹性极限,容易形成纵向裂口。这种情况多见于饮水不足、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的人群。改善方法包括增加水分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可使用开塞露帮助软化粪便。
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肛管局部供血不足会使组织修复能力下降,轻微损伤即可发展为慢性肛裂。这种情况常见于久坐人群、孕妇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表现为裂口边缘整齐、基底苍白。可通过温水坐浴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久坐久站,必要时使用硝酸甘油软膏改善局部血供。
3、感染因素肛周感染可导致组织脆弱易损,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或患有肛周湿疹的患者。感染会使裂口难以愈合,形成慢性溃疡。典型表现为裂口边缘不规则、分泌物增多。治疗需保持局部清洁,使用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药膏,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控制感染。
4、肛门括约肌痉挛肛门内括约肌持续性痉挛会增加肛管压力,影响裂口愈合。这种情况多见于精神紧张或既往有肛裂病史的患者。表现为排便后持续性剧痛。可尝试温水坐浴放松肌肉,使用地奥司明片缓解痉挛,必要时进行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
5、分娩损伤经阴道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可能造成肛管撕裂。这种情况多见于初产妇或胎儿较大的产妇。裂口多位于肛管前正中线,常伴有会阴撕裂。产后应保持大便通畅,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促进伤口愈合,严重者需手术修复。
预防肛裂需注意保持大便通畅,每日摄入足够水分和膳食纤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保持肛周清洁干燥,便后可用温水清洗。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提肛运动。如出现持续便血、剧烈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或进行手术治疗。慢性肛裂患者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