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 其他内分泌疾病

怎样改善身体严重缺水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相关问答

身体缺水的补救方法?

身体缺水可通过增加饮水量、补充电解质、调整饮食、避免高温环境、监测尿液颜色等方式补救。身体缺水通常由饮水不足、高温出汗、腹泻呕吐、高盐饮食、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量应达到1500-2000毫升,具体量可根据体重、活动量和气候调整。建议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运动后或高温环境下需额外补充水分,可选择白开水、淡盐水或低糖电解质饮料。

2、补充电解质:大量出汗或腹泻呕吐时,体内电解质会随水分流失。可通过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口服补液盐补充。自制补液盐可将3克食盐和18克白糖溶于1升开水中,分次饮用。注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3、调整饮食:多食用含水量高的食物,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汤类、粥类食物也可补充水分。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会增加身体对水分的需求。适量增加富含钾、镁等矿物质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坚果等。

4、避免高温环境:高温环境会加速水分流失,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户外活动时选择阴凉处,穿着透气、宽松的衣物。使用遮阳伞、帽子等防晒用品,减少水分蒸发。室内使用空调或风扇调节温度,保持适宜湿度。

5、监测尿液颜色:尿液颜色是判断身体水分状况的简易指标。正常尿液应为淡黄色,颜色过深提示可能缺水。建议养成观察尿液颜色的习惯,及时补充水分。注意某些药物或食物可能影响尿液颜色,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避免等到口渴时才喝水。运动前后、起床后、睡前都应适量饮水。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水果蔬菜。注意环境温度变化,适时调整饮水计划。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脱水的潜在疾病。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低渗性缺水引起血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低渗性缺水引起血压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体液丢失、钠离子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减少以及心血管代偿功能减弱。

1、体液丢失:低渗性缺水通常由大量体液丢失引起,如呕吐、腹泻或过度出汗。体液丢失导致血容量减少,心脏回心血量不足,进而影响血压。治疗需补充含电解质的液体,如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

2、钠离子浓度降低:低渗性缺水的特点是钠离子浓度低于正常水平。钠离子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重要成分,其浓度下降会导致水分从血管内转移到组织间隙,进一步减少血容量。治疗需补充含钠液体,如口服或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

3、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从血管内移出,导致血容量进一步减少。血浆渗透压的下降直接影响血压的维持。治疗需通过补充高渗液体,如3%氯化钠溶液,以恢复血浆渗透压。

4、血容量减少:低渗性缺水导致血容量显著减少,心脏输出量下降,血压随之降低。血容量减少还可能引发器官灌注不足。治疗需快速补充血容量,如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液或生理盐水。

5、心血管代偿功能减弱:低渗性缺水可能导致心血管代偿功能减弱,如心率加快和血管收缩能力下降,进一步影响血压。治疗需在补充液体的同时监测心血管功能,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

低渗性缺水引起血压下降时,需注意饮食中增加钠盐摄入,如食用含盐量较高的食物;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护理上需密切监测血压和尿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低渗性缺水是引起血压下降的主要原因吗?

低渗性缺水可通过补液、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低渗性缺水通常由过度出汗、呕吐、腹泻、肾脏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过度出汗:长时间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可能导致大量出汗,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补充含电解质的液体如口服补液盐或运动饮料,有助于恢复体液平衡。

2、呕吐:频繁呕吐会丢失大量胃液,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失衡。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必要时可服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片10mg/次,每日3次。

3、腹泻:急性腹泻会快速流失水分和电解质,严重时可能导致低渗性缺水。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可配合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3g/次,每日3次。

4、肾脏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可能导致钠离子排泄过多,引起低渗性缺水。限制水分摄入,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20mg/次,每日1次,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抗抑郁药等可能干扰电解质平衡。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监测电解质水平。

低渗性缺水的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适量摄入含钠食物如咸菜、酱油等,避免过量饮水。日常可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电解质等检查,必要时住院治疗。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皮肤缺水干燥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皮肤缺水干燥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可通过保湿护理、饮食调整和就医治疗改善。环境因素如干燥气候、过度清洁和长时间暴露在空调或暖气下,会导致皮肤水分流失。生理因素如年龄增长、皮脂分泌减少和皮肤屏障功能减弱,也会使皮肤干燥。病理因素如湿疹、银屑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引发皮肤干燥症状。保湿护理方面,使用含有透明质酸、甘油和神经酰胺的保湿产品,有助于锁住水分。饮食调整方面,增加富含维生素A、C、E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坚果和深海鱼,有助于改善皮肤状态。如果干燥症状持续或伴有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排除潜在疾病。保持皮肤健康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综合调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身体缺水怎么补水?
身体缺水时,及时补水是关键,可以通过饮用清水、补充电解质饮料或食用富含水分的食物来缓解。身体缺水通常由于水分摄入不足、高温环境、剧烈运动或疾病引起,若不及时纠正,可能导致脱水、头晕、乏力等症状。 1、饮用清水是最直接的补水方式。成年人每日建议饮水量为1500-2000毫升,具体可根据个人体重、活动量和环境温度调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应少量多次饮用,以利于身体吸收。 2、补充电解质饮料适用于因大量出汗或腹泻导致的脱水。电解质饮料含有钠、钾等矿物质,能帮助维持体液平衡。运动后或高温环境下,可适量饮用,但需注意避免含糖量过高的饮料。 3、食用富含水分的食物也是补水的有效方法。西瓜、黄瓜、橙子等水果蔬菜含水量高,同时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既能补水又能补充营养。日常饮食中可增加这类食物的摄入。 4、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如咖啡、茶、酒等,这些饮品具有利尿作用,可能加重脱水。 5、在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时,提前预防性补水更为重要。运动前可饮用适量水,运动中每15-20分钟补充100-200毫升水,运动后根据出汗量继续补水。 身体缺水时,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水方法能有效缓解症状,预防脱水。日常应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补水量,保持身体水分平衡,避免因缺水引发的健康问题。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热门标签

贫血 氮质血症 胆道感染 肾错构瘤 单侧肺气肿 甲状腺囊肿 出血性膀胱炎 滴虫性尿道炎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