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85人阅读
常见可能造成儿童肾脏损伤的药物主要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造影剂、抗肿瘤药物、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儿童肾脏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较弱,用药需严格遵医嘱。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注射液、阿米卡星注射液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明确的肾毒性,可能引起近端肾小管坏死。这类药物在儿童中易蓄积,使用期间需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避免与利尿剂联用。典型损伤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衰竭。
2、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解热镇痛药过量使用可能引发急性间质性肾炎。儿童发热时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超量或长期使用。肾损伤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后期可能出现血肌酐升高。脱水状态下使用风险更高。
3、碘造影剂泛影葡胺注射液、碘海醇注射液等含碘造影剂可能诱发造影剂肾病。儿童进行增强CT等检查前需评估肾功能,高危患儿应选择等渗造影剂并充分水化。损伤多发生在给药后24-48小时,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损伤。
4、抗肿瘤药物顺铂注射液、甲氨蝶呤片等化疗药物通过肾小管排泄时可直接损伤上皮细胞。儿童肿瘤患者用药期间需碱化尿液、强制利尿,定期检测尿β2微球蛋白。慢性损伤可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伴低磷血症和肾性糖尿。
5、含马兜铃酸中药关木通、广防己等中药材中的马兜铃酸可导致不可逆的肾间质纤维化。儿童应避免使用含马兜铃酸成分的龙胆泻肝丸等中成药,误服后可能出现贫血伴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家长给儿童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联合使用肾毒性药物。发热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必须用药时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而非布洛芬。进行影像学检查前主动告知医生儿童肾功能情况。若发现尿量改变、眼睑浮肿等异常,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就医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日常保证充足饮水,维持每日尿量在1000毫升以上有助于减少药物肾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