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76人阅读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是两种不同的血液系统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征是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导致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可能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贫血症状包括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感染风险增加与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常见口腔溃疡、反复发热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或牙龈出血。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细胞显著减少,脂肪组织增多。该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化学药物或辐射暴露有关。
白血病的特征是骨髓中异常白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骤,常见发热、骨痛、淋巴结肿大。慢性白血病进展缓慢,早期可能无症状。外周血涂片可见原始或幼稚细胞。骨髓象显示某一系细胞异常增生。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是重要发病机制。某些类型与苯接触、电离辐射有关。
诊断方面,再生障碍性贫血需排除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疾病,骨髓象是金标准。白血病诊断依赖骨髓形态学、免疫分型和遗传学检查。治疗上,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需要化疗、靶向治疗或移植。预后差异较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经及时治疗部分可长期生存。白血病预后与分型、危险度分层密切相关。
日常护理中,患者需注意预防感染,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外伤。饮食应保证足够热量和蛋白质摄入。定期监测血常规,遵医嘱用药。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和辐射源。出现发热、出血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