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71人阅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由免疫异常、感染、药物因素、遗传因素、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血小板输注、脾切除手术、中医调理等方式干预。
1、免疫异常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最常见类型,机体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药物调节免疫反应。
2、感染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免疫反应,常见于儿童急性发病期。伴随发热、乏力等感染症状时需先控制原发感染,可配合使用利可君片、氨肽素片等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
3、药物因素肝素、磺胺类等药物可能引发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通常表现为用药后出现广泛出血点。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严重时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改善症状。
4、遗传因素WAS基因突变导致的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等遗传病,会伴随湿疹和免疫缺陷表现。此类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悬液预防严重出血。
5、骨髓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等疾病会抑制巨核细胞生成,需骨髓穿刺明确诊断。除血小板输注外,可能需配合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橙子等,避免过硬或过热食物损伤黏膜。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出现头痛、呕血等严重出血表现时需立即就医。保持居住环境湿度适宜,预防鼻黏膜干燥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