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89人阅读
高血压变成低血压可能与药物作用、体位性低血压、心脏疾病、脱水或严重感染等因素有关。血压异常波动需警惕潜在健康风险,建议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降压药物使用不当是常见原因。部分患者服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片、钙拮抗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药物后,可能出现过度降压反应。这类情况多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需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调整用药方案。体位性低血压多发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由蹲坐突然站立时血管调节功能异常导致,测量卧位与立位血压差值超过20毫米汞柱即可确诊。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也会引发血压下降,如心肌梗死后心输出量降低,或心律失常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这类患者常有心悸、胸闷等伴随症状。体液大量丢失如严重腹泻、高温中暑等情况会造成血容量骤减,血压随之下降。脓毒症等重症感染时,炎症介质引起血管扩张同样会导致血压降低。
长期高血压患者突发低血压可能是危险信号。主动脉夹层患者随着血管内膜撕裂程度加重,可出现血压先升高后骤降的表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皮质醇分泌不足导致血管对儿茶酚胺敏感性降低,也会表现为难治性低血压。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多系统萎缩,会影响自主神经对血压的调节能力。部分肿瘤如嗜铬细胞瘤在瘤体出血坏死时,儿茶酚胺释放突然中断,可能造成血压急剧下降。
发现血压异常变化时应连续监测不同时段血压值,记录伴随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尿量变化等。避免突然改变体位,起身时动作宜缓慢。日常注意补充水分和适量盐分摄入,避免长时间高温环境停留。若出现意识模糊、四肢湿冷等休克表现须立即急诊处理。所有降压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增减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