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524人阅读
血小板减少可能由遗传因素、免疫异常、感染、药物影响、骨髓疾病等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主要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
1、遗传因素部分血小板减少与遗传有关,如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这类疾病通常自幼发病,可能伴随其他先天异常。治疗需根据具体类型选择免疫调节或血小板输注,常用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氨肽素片等。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
2、免疫异常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常见原因,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破坏加速。患者可能出现四肢散在出血点、月经量增多。治疗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严重时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需注意预防感染,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3、感染因素病毒性肝炎、HIV、EB病毒等均可抑制骨髓造血或引发免疫破坏。伴随发热、乏力等感染症状。需针对原发病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期间监测血小板。恢复期可配合生血宁片等促进造血,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出血。
4、药物影响化疗药物、肝素、磺胺类等可能直接毒性或诱发免疫反应。表现为用药后血小板进行性下降。需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升血小板胶囊,严重时输注血小板。用药前应评估药物过敏史,避免联合使用抗凝药物。
5、骨髓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骨髓病变会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常伴贫血、感染倾向。需骨髓穿刺确诊,治疗包括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日常需佩戴口罩预防感染,进食软食避免黏膜损伤。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富含铁的动物肝脏,避免过硬、过热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建议选择软毛牙刷,使用电动剃须刀替代刀片刮胡。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定期复查血常规,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警示症状需立即就医。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⁹/L时需卧床休息,预防自发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