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65人阅读
肛瘘术后不敢排便可通过温水坐浴、调整饮食结构、心理疏导、药物辅助及规律排便训练等方式缓解。肛瘘术后排便困难通常与创面疼痛、肛门括约肌痉挛、心理恐惧等因素有关。
1、温水坐浴术后24小时后可开始温水坐浴,将臀部浸泡于38-40℃温水中10-15分钟,每日2-3次。水中可加入高锰酸钾片配制成1:5000溶液,有助于减轻肛周水肿、促进创面愈合。坐浴后需用无菌纱布轻柔蘸干水分,避免用力擦拭刺激伤口。
2、调整饮食术后3天内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蒸蛋羹等,逐步过渡至低渣饮食。增加火龙果、西梅等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及易产气食物,减少豆类、洋葱等摄入以防腹胀加重不适。
3、心理疏导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排便恐惧,采用腹式呼吸训练放松盆底肌群。家属可协助记录排便日记,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尺量化不适感,当评分低于3分时可尝试排便。必要时由专业心理医师进行系统性脱敏治疗。
4、药物辅助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大便,疼痛明显时可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排便前30分钟可肛门注入开塞露,但每周使用不超过2次。创面愈合期可外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保护黏膜,便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5、排便训练建立晨起后30分钟内如厕的生物钟,采用胸膝位或垫高脚凳的体位。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单次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术后2周起每日进行提肛运动,收缩肛门5秒后放松,每组10次,每日3组以恢复括约肌功能。
术后早期排便时出现轻微疼痛与出血属正常现象,若持续3日未排便或出现剧烈疼痛、发热需及时复诊。恢复期应穿着宽松棉质内裤,避免久坐久站,每月复查肛门镜直至创面完全愈合。日常可练习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招式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睡眠时选择侧卧位减轻肛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