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41人阅读
败血症主要通过细菌感染引起,少数情况下可由真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导致。常见感染途径包括皮肤黏膜破损、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腹腔感染以及医疗器械相关感染。
皮肤黏膜破损是败血症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之一。皮肤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当出现伤口、烧伤或压疮时,细菌可能通过破损处侵入血液循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是这类感染的主要病原体。这类感染通常伴随局部红肿热痛,严重时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保持皮肤清洁完整,及时处理伤口可有效预防。
呼吸道感染也是败血症的重要来源。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可能从肺部进入血液。患者常有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高热、呼吸急促。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发生。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有助于降低风险。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多见于尿路梗阻或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典型表现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严重时出现腰痛、发热。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尿潴留是预防关键。腹腔感染如阑尾炎、胆囊炎、腹膜炎等也可能导致败血症。肠道细菌通过炎症部位进入血流,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是常见症状,需积极治疗原发感染。
医疗器械相关感染日益受到重视。静脉导管、人工关节等植入物可能成为细菌入侵门户。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严格无菌操作、规范导管护理可减少此类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病患者更需注意防范。
预防败血症需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处理感染病灶,避免滥用抗生素。出现持续发热、寒战、心率加快等疑似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合理使用侵入性医疗器械。高危人群可考虑接种相关疫苗,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