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79人阅读
慢性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外伤、血源性感染、邻近组织感染蔓延、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慢性骨髓炎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窦道流脓、反复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病理性骨折或肢体功能障碍。
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慢性骨髓炎最常见的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细菌可通过开放性伤口直接侵入骨骼,或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感染后细菌在骨骼内繁殖,破坏骨组织并形成脓肿。治疗需使用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2、外伤开放性骨折、穿透伤等外伤使细菌直接侵入骨骼,若初期处理不当或感染控制不佳,可发展为慢性骨髓炎。外伤后局部血供受损也增加了感染风险。患者可能出现伤口长期不愈、骨外露等症状。治疗包括彻底清创、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必要时行植骨术。
3、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肿、肺炎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儿童好发于长骨干骺端。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更易发生血源性骨髓炎。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患肢剧痛。需长期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等抗生素,配合病灶清除术。
4、邻近组织感染蔓延邻近软组织的严重感染如深部脓肿、化脓性关节炎等可直接蔓延至骨骼。这种情况常见于糖尿病足感染、压疮感染等。治疗需控制原发感染灶,使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并行坏死组织清除。
5、免疫力低下糖尿病、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使机体难以清除感染而易发展为慢性骨髓炎。这类患者感染症状可能不典型但病情顽固。治疗需改善基础疾病,使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等强效抗生素,并加强营养支持。
预防慢性骨髓炎需注意伤口清洁消毒,及时治疗各类感染。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骨骼修复。避免吸烟饮酒,遵医嘱进行适度功能锻炼。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监测病情。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病情迁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