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90人阅读
老年人血小板减少可通过调整饮食、避免外伤、药物治疗、输注血小板、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营养缺乏、药物副作用、感染、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元素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血小板生成。可适量选择猪肝、瘦肉、蛋黄等动物性食物,配合菠菜、黑木耳等植物性食材。避免食用可能抑制血小板功能的生姜、大蒜等辛辣食物。烹饪方式建议采用蒸煮炖等低温处理,减少高温油炸对营养素的破坏。
2、避免外伤血小板减少患者需特别注意防止磕碰损伤,居家环境应移除尖锐家具棱角,浴室铺设防滑垫。避免进行足球、篮球等剧烈运动,建议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活动。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剃须时改用电动剃须刀。若发生皮肤破损需立即压迫止血并抬高患肢。
3、药物治疗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或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艾曲泊帕乙醇胺片适用于慢性患者。中药制剂如血宁胶囊也有辅助提升血小板作用。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4、输注血小板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或伴有活动性出血时,需紧急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剂。输注前需进行血型交叉配型,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有无发热、过敏等输血反应。对于反复输注无效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小板配型或使用去白细胞血小板制品。
5、治疗原发病继发性血小板减少需针对病因处理,如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可疑药物,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用四联疗法。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联合免疫抑制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需去甲基化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导致者需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化疗或靶向治疗。
老年血小板减少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睡眠不少于7小时。监测皮肤黏膜有无瘀点瘀斑,定期复查血常规。冬季注意保暖防止血管收缩诱发出血,夏季避免暴晒加重毛细血管脆性。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出血,必要时可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所有治疗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系统进行,不可擅自停用或更换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