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44人阅读
儿童尿路感染可能由尿道结构异常、卫生习惯不良、尿路梗阻、免疫功能低下、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儿童尿路感染通常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疼痛、尿液浑浊或血尿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到儿科或泌尿外科就诊。
1、尿道结构异常部分儿童可能存在先天性尿道结构异常,如尿道狭窄、膀胱输尿管反流等,这些异常会增加尿液滞留的概率,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尿道结构异常可能导致尿液无法完全排空,细菌在尿路中滋生并引发感染。对于这种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或膀胱造影,确诊后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矫正。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排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卫生习惯不良儿童尤其是女童由于尿道较短,如果卫生习惯不良,如擦拭方向错误、不及时更换尿布或内裤,容易将肠道细菌带入尿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可能从肛门转移到尿道口,进而上行感染膀胱或肾脏。家长需教导孩子正确的清洁方式,女童应从前向后擦拭,男童需清洁包皮垢。日常应选择透气棉质内裤,避免穿紧身裤,减少细菌滋生环境。
3、尿路梗阻尿路结石、肿瘤或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可能导致尿路梗阻,阻碍尿液正常排出。尿液滞留会稀释尿液的抗菌作用,增加细菌定植和繁殖机会。尿路梗阻可能伴随腰腹部疼痛、排尿困难等症状。医生可能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或CT确诊,治疗包括解除梗阻原因,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导尿。家长发现儿童排尿异常或反复感染时需警惕尿路梗阻可能。
4、免疫功能低下早产儿、营养不良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其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对细菌的防御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免疫低下可能导致感染反复发作或症状不典型。医生可能建议免疫球蛋白检测,治疗需针对原发疾病,如使用免疫调节剂。家长需保证儿童营养均衡,按时接种疫苗,避免接触感染源,增强免疫力。
5、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是儿童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占感染病例的大多数,其他如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等也可能致病。细菌通过尿道逆行进入膀胱或肾脏,引发炎症反应。医生会通过尿培养确定致病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进行治疗。家长需按医嘱完成全程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同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预防儿童尿路感染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每日清洗会阴部、及时更换内裤、多饮水促进排尿。饮食上可适量增加蔓越莓等富含原花青素的食物,帮助抑制细菌黏附。避免让孩子长时间憋尿,婴幼儿需勤换尿布。如出现发热、排尿哭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感染上行导致肾盂肾炎。治疗期间需遵医嘱复查尿常规,确保感染完全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