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98人阅读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等功效。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热力刺激穴位或特定部位,借助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调节机体功能。
1、温经散寒艾灸的热力能渗透肌肤直达深部组织,对寒邪引起的关节疼痛、胃脘冷痛、痛经等症状有缓解作用。艾叶性温,燃烧时产生的药性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因寒凝血瘀导致的肢体麻木、活动不利。寒性体质者定期艾灸关元穴、足三里等穴位有助于驱散体内寒气。
2、行气活血艾灸能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血液循环,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病症如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等。热刺激可降低血液黏稠度,缓解因微循环障碍引发的头晕目眩、四肢发凉。临床常配合血海穴、三阴交等穴位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
3、扶阳固脱对于阳气虚脱导致的久泻不止、遗尿遗精、脏器下垂等症状,艾灸能激发机体阳气。通过灸神阙穴、命门穴等要穴,可提升下垂脏器的肌张力,改善中气下陷引起的肛门坠胀、子宫脱垂。危急情况下隔盐灸神阙穴能回阳救逆。
4、升阳举陷艾灸的热效应能促进平滑肌收缩,对胃下垂、肾下垂等内脏下垂疾病有辅助疗效。持续灸百会穴、中脘穴可增强韧带弹性,配合腹肌锻炼能改善轻度脏器移位。该功效与艾灸提升机体代谢率和能量供给有关。
5、防病保健定期艾灸足三里、气海穴等保健穴可增强免疫力,调节亚健康状态。艾烟中的挥发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冬季灸大椎穴能预防感冒。长期施灸还可延缓衰老,改善失眠、乏力等慢性疲劳综合征表现。
进行艾灸时应注意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避免烫伤皮肤或引发过敏。阴虚火旺体质者、皮肤溃疡处、妊娠期妇女慎用。施灸后需避风寒,适量饮用温水促进代谢。建议每周艾灸2-3次,单次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可与拔罐、推拿等疗法配合增强效果。日常可学习简易的随身灸操作方法,但复杂病症仍需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