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509人阅读
肾小管损伤可通过控制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方式治疗。肾小管损伤通常由药物毒性、缺血缺氧、感染、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控制原发病针对导致肾小管损伤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是关键。如糖尿病肾病需控制血糖,高血压肾病需降压达标。感染相关损伤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分散片等抗感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需要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调节免疫反应。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肾小管损伤常伴随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紊乱。轻度低钾可口服氯化钾缓释片,严重者需静脉补钾。代谢性酸中毒可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同时需限制高钾食物摄入,监测24小时尿量及电解质变化。
3、营养支持建议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控制在0.6-0.8g/kg。可适量增加山药、南瓜等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存在营养不良时可补充复方α-酮酸片。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不超过3g。
4、药物治疗根据损伤类型选用不同药物。间质肾炎可使用泼尼松龙片;缺血性损伤可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微循环;药物性损伤需停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注射液。合并贫血可皮下注射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
5、透析治疗当出现急性肾衰竭、严重高钾血症或液体负荷过重时需行血液透析。可选择间歇性血液透析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终末期患者可能需长期维持性透析,条件允许者可考虑肾移植手术。
肾小管损伤患者需严格限制剧烈运动,每日饮水量控制在尿量加500ml左右。定期监测肾功能、尿常规及肾脏超声。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冬季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加重病情。出现水肿、尿量骤减等症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