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71人阅读
小儿麻痹症通常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可能通过粪口传播、接触传播、免疫缺陷、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等途径导致,临床表现为发热、肢体疼痛、肌肉无力甚至瘫痪。可通过疫苗接种、对症支持治疗、康复训练、呼吸支持、手术矫正等方式干预。
1、粪口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经消化道传播。病毒在肠道内繁殖后侵入神经系统,破坏运动神经元。家长需注意儿童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急性期需隔离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利巴韦林颗粒、匹多莫德口服液等抗病毒药物。
2、接触传播密切接触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粪便污染物可能造成传播。病毒可经鼻咽部黏膜侵入体内,潜伏期通常为7-14天。家长需对患儿衣物餐具严格消毒,医护人员接触时需穿戴防护装备。出现前驱症状时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辅以维生素B1注射液营养神经。
3、免疫缺陷未完成疫苗接种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易感。病毒突破血脑屏障后会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引发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建议家长按时接种脊灰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对瘫痪肢体可采用热敷缓解疼痛,配合甲钴胺片、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等神经营养药物。
4、遗传易感性特定基因型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病毒嗜神经特性会导致脊髓灰质区域炎症反应,严重时影响延髓呼吸中枢。有家族史者应加强预防接种,发病早期可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康复期需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肌肉挛缩。
5、环境因素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传播风险增高。病毒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夏季发病率较高。流行期间应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后遗症期可遵医嘱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缓解肌痉挛,配合针灸和矫形支具改善运动功能。
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按时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程序。家长应保持儿童个人卫生,培养饭前便后洗手习惯。流行季节避免生食,餐具需煮沸消毒。出现发热伴肢体疼痛时应立即就医,瘫痪患者需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包括水疗、电刺激和步态训练等。恢复期饮食应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如鱼肉、鸡蛋、西蓝花等,促进神经修复。